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福州新闻网9月19日讯 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13年我市鲍鱼养殖面积达1393公顷,产量达47052吨,均居全省首位。然而,这个靠天吃饭的行当不仅经常面临着天灾的威胁,而且正遭受着市场低迷的冲击。我市鲍鱼养殖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出路如何?记者昨日采访了相关部门、专家。 良种支撑体系依然薄弱 今年8月中下旬以来,罗源湾碧里海区吊养鲍鱼出现持续性大面积死亡,罗源县养殖户损失高达2亿元。其中,碧里乡吊养鲍鱼死亡率平均为25%,损失1.6亿元;鉴江镇平均死亡率为10%,损失4000万元。 2009年同期,罗源湾吊养鲍鱼也曾发生大规模爆发性死亡。两次事件特点不同,但都有两个共同原因—高温与缺氧。据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专家龚孟忠介绍,近年来每到夏季高温季节,我市吊养鲍鱼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死亡,这已严重困扰鲍鱼产业发展。 “优良品种太少了,尤其缺少耐高温品种。”龚孟忠解释说,我市现养鲍鱼品种原为来自北方的皱纹盘鲍,摄食、生长适温范围为15℃~22℃,当水温高于20℃时,其摄食量与生长量就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少。 为克服这一问题,科技人员后来成功培育了杂交鲍,比原先鲍种的适应温度提高了2℃~3℃。但其在高温期仍不能完全适应福州的气候条件,一旦水温偏高,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发生大量死亡。同时,现有品种由于多年养殖和近亲繁育已出现品质退化,抗逆性、抗病性和丰产性降低等现象,我市鲍鱼良种支撑体系依然薄弱。 超容量养殖问题突出 “为换取利益最大化,养殖户们总是铤而走险,高密度养殖。”据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专家杨小强介绍,随着鲍鱼的生长,其养殖密度应逐渐降低,成品鲍鱼的养殖密度应在每笼180粒左右。而据记者日前在罗源湾养殖区所了解,不少养殖户的成品鲍鱼养殖密度达到每笼两三百粒。据了解,罗源湾内水产生物养殖面积已达22.06万亩,养殖网箱33.36万标准箱,远远超出了所规划的养殖容量。 “持续过密养殖不仅危害鲍鱼生长,还会导致水质恶化,危害水产生物正常生长,影响生态环境。”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港口航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罗源湾等沿海生态环境已有退化趋势,湾内水产养殖业与临海工业、港口物流用海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由于水产养殖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存在较大的风险,商业保险公司也不敢承保,渔民一直呼唤的养殖保险迟迟不能推出。 工厂化养殖方式推广缓慢 “5~6月是赤潮多发期,7、8、9月是台风频发季节,8~9月是一年当中水质较差月份,还有夏季的酷暑高温,这些因素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龚孟忠介绍,传统浅海筏式养殖模式面临高温、赤潮、台风、病害、附着生物等不可控风险,随着养殖用海日益减少,鲍鱼养殖必将水陆并举,走工厂化道路。 但据了解,目前的鲍鱼养殖仍然停留在单一的浅海筏式吊养模式上,工厂化养殖受成本过高因素制约,面临推广困难。个体养殖户由于零、散、弱,不太乐意接受工厂化养殖,只有少数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尝试。“租地、建房、挖池塘、抽海水……这些都需要钱。”鲍鱼养殖户梁启源告诉记者,工厂化养殖的成本是海上筏式养殖的数倍。 “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工厂化养殖几乎无利润可赚,鲍鱼加工前景也不看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马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市鲍鱼养殖刚起步时,采用的就是在海边建水泥池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工厂化养殖,但这两年的市场低迷已严重挫伤养殖户信心。 专家:要进行结构调整 “港口工业发展,生态环境退化,市场又低迷,出口量有限……必须得调整了。”业内专家表示,鲍鱼养殖业已到了调整期。 在龚孟忠看来,首先要改良目前的浅海筏式养殖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鼓励企业探索节能高效的健康养殖模式,进一步降低工厂化养殖成本,形成海上筏式养殖和陆上工厂化生态养殖两种方式互补联动的良好局面。其次,要改良鲍鱼品种,尤其是要培育或引进耐高温、抗病害良种,以提高养殖鲍鱼成活率,减少损失。 “每年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养殖鲍鱼能够度过夏季高温期,这说明现有鲍鱼品种隐藏着耐高温的优质资源,通过不断选育,就可以形成抗高温的稳定基因。”龚孟忠介绍。 在马平看来,在大环境整体不看好的情况下,要趁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调整养殖布局。“生态环境退化的养殖区要降低养殖密度,已不适合养殖的区域要适时退出或者改养海带等其他水产品,对于转产转业的渔民,政府要给予帮助。”马平说。 (福州日报记者 郭立锋) 作者:郭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