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陈雁真 叶宇楠 “好,我这就到。”3日凌晨近1点,罗源县中房镇深坑村,这个地处海拔500米高山上的边远山村早已一片静寂,被电话铃声惊醒的乡村医生魏烈英,听到电话那端慌张的求助,迅速披衣起身,背上应急药箱,握把手电筒,冲进山雾重重的漆黑夜幕中。 这迅捷的身影其实并不年轻。魏烈英今年70岁,而看起来转动如常的右眼,早已在1976年春,因护理村里67位发病的麻疹患儿时失明;他在村里行医44年,每个乡亲的老病根、新病灶都是他的牵挂,都是他忙碌奔走的理由。如今,年轻人都进城了,他更是成了村里及相邻村落间近500位留守老人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 这次夜诊的是个婴儿。原来,在外务工的村民魏先栋带妻儿返乡与父母团聚,不料到了夜里,才十个月大的孩子不停哭闹、面色紫胀,老人急忙拨通了魏医生的电话。 十几分钟后,魏烈英卷着一股冷风来到。一番检查问询,魏烈英确诊孩子得的是肠套叠,但他的“装备”无能为力,得及时把孩子往镇上送。天黑路远,又没有代步工具,要走15公里山路,才到镇上,一家人顿时没了主意。 “不怕,我陪你们去!”魏烈英没有犹豫,让魏先栋带上必备用品,又叫上他们家年纪轻些的叔叔,在手电光的照明下,他们开始了长途跋涉…… 晨曦中,镇医院值班医生接过孩子说,还好送得及时,孩子才躲过了肠坏死的风险。 “累是累了点,在山里走惯了,不碍事。”魏烈英说,村里医疗条件差,到镇上的车一天才一趟,为及时把重病人往镇上送,走山路是唯一的选择。 44年来,魏烈英这样陪着家属,翻山越岭送病人到镇上去的辛苦,不知经历过多少次。三个多小时的脚程,每一个迂回急转,他都早已谙熟于胸。 “人家邀他去当坐堂医生,他都不肯。”魏烈英的儿子告诉我们,爸爸很固执。原来,无论内科、外科、妇产科,魏烈英样样精通,县城多家药店邀请他去当坐堂医生,收入丰厚、安逸自在,还可与城区安家的儿女团聚,可他始终没有点头。魏烈英说:“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可山上还有几百位留守老人,总得有人照看。”因此,他选择继续与老弱乡亲一同留守。 “多亏了魏医生!”这是几位满面皱纹、步履蹒跚的朴实村民们反复告诉我们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