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抢伴担 畲家婚礼1 畲家婚礼2 畲家新娘 明、清以后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畲族婚嫁的一整套繁文缛节,同汉族大体一样,从物色对象到完婚,基本体现了汉族问名、纳吉、纳采、纳征、请期和亲迎等婚姻六礼。不过因时代的不断变化而简化为提亲、定亲、报日子和迎亲。畲族现尚存的“作表姐”、“作亲家伯”婚俗颇有特色。“作表姐”即闽东一带快要出嫁的姑娘应舅父之邀到外婆家作客(即“作表姐”)。姑娘在外婆家受到几天的隆重接待后,她的母亲以糯米糍粑感谢大家,然后带女儿回家,等待出嫁。“作亲家伯”,是流行于闽东、浙南畲族地区的一种迎亲习俗。结婚前二天,男方派遣一位好歌手——“亲家伯”偕媒人送彩礼到女家“叫亲”。到女方家后主要以唱歌增添喜庆。
罗源畲族自古为一夫一妻制,极少重婚、纳妾。丧偶后再娶或再嫁则较汉族自由,少受封建礼教束缚。畲族婚嫁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较为普遍。男到女家,畲族群众称“抱儿子”、“喊儿子”,其在家庭的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平等,不受岐视。有的人甚至将女儿留在家里招女婿,而让儿子到他人家里做儿子,与当地汉族“有男决不招女婿”相异。男、女双方皆独生的皆承担双方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夫妻要种两家田,也叫做“两头田”。
新中国成立前,畲族群众生活困难,同时居住地点较偏僻,怕儿子长大后娶不起或娶不到媳妇,多提前领养同族或汉族的女婴抚养,俗称抱“媳妇仔”,等长大后“拢房”,可节省订亲、送礼、迎娶等花费。因此,抱童养媳在畲村中较为普遍,抱养童养媳也导致早婚。此俗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废除。
畲族有族内同姓与同祖和姑表(姑子与舅子)不通婚姻的俗规,但姨表(即姨子与姨女)通婚不受忌。畲族所定的同姓不结亲之例已于民国时期所破,开始同姓远房通婚。新中国成立后,姨表一般不连姻。
罗源畲族虽有“女大莫去嫁阜老(即汉族人)”忌与外族人连姻的说法,但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相处,关系密切,早在清代已有通婚。凤山镇南门外村安井自然村溪坪吴氏祖宗牌记载,其始祖于清乾隆十九年间(1814年)入迁后就娶白塔乡旺岩村仑后自然村的钟氏女为妻。新中国成立后,畲汉通婚日益增加。罗源县洪洋乡民族村从1949~1983年,畲汉通婚的就有16对,其中汉族到畲族家庭入赘的10对,畲族女子嫁于汉族的6对。据调查,畲汉结合的夫妻,婚后感情和睦、关系融合,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好于当地畲族或汉族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