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孝就是善事父母。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孝经》中更明确地指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善事父母看作是道德的根本和核心,看作是一个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而,父母百年之后一般都要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之礼”,早在孔子以前的《诗经寥莪》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亟。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父母经常抚摸我、喜欢我、养活我、培养我、教育我、看顾我、舍不得我,出门在家都抱着我。父母的恩情就好比天一样大,是永远也报答不尽的。 孔子对此也作了他自己的解释: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就是说,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而且在子女生下来之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父母不但养育了子女,而且还用尽心力,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子女能成家立业。父母对子女有如此深厚的恩情,子女应当加倍予以报答。 清朝康熙年间的《弟子规》中也有记载:“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孝是一种从人类的天性中所产生的至高无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转变成一种纯洁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类的神圣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 “守孝三年”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慰藉逝者,让生者耽误“生活生产”,而是为了给生者一个发泄“伤痛”的出口,让生者更好地去“生活生产”。于此。儒家之“礼”,才谓深刻。 也就是说,“守孝三年之礼”不是一个冰冷僵化的“规矩”,其背后蕴含着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至亲的“眷恋”之情。而“守孝三年”,更是为了让生者在三年丧期过后重新开始,不再为失去亲人而迷茫、痛苦,继而更好地迎接未来。
由此,我们能够从“古人行守孝三年之礼”中,看到其背后的提倡的精神,即“感恩”与对亲人的眷恋,同时“守孝三年”中也有对生者的“慰藉”。 百善孝为先,尽孝不仅仅是指孝敬活着的亲人,也包括缅怀那些逝去的亲人。行守孝之礼尽管只是一个形式,但它却能够折射出整个民族传统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