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一段墙就是一段岁月,一间屋演绎几代人,那熙来攘往的罗源变化,你领略了多少?本栏目描述罗源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历史故事,透过故乡山、水、人、事、乡风民俗,回顾罗源沧桑变迁。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 “弹花” 是中国也是罗源县传统手工艺之一。 弹棉匠应该是七十二行中最不起眼的行当,但又是过去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行当,因为弹棉匠是季节的使者,送来冬的温暖。弹棉花是一个很神奇的工艺,即便是年头久远的又硬又黑的棉絮,经重新弹制,又洁白柔软如新。每年深秋后,天凉如水,要添衣加被,有的新婚家庭要添新棉被,有的旧棉被需要翻弹添新棉花了,这时弹棉匠便带行头工具走乡串户开始揽活干。
“南山来了一戏班,搭台连唱戏,头出吕洞宾背剑,二出姜太公钓鱼,三出吕四娘推磨。”这是弹棉业最风光时广为流传的“谜语”。这其中“三出戏”指的是:弹棉过程中的“弹花”、“拉线” 、“压板” 三道工序。“姜太公钓鱼”绝活:是指把一轴棉絮从弹花机缓缓取下,小心翼翼地铺在工作台上,再取轴、铺.....十多轴棉絮层层叠起。随后,一支鱼竿似的牵纱篾应时而出,弹棉匠人变身“姜太公”,其迅速穿针引线,手提牵纱篾递一收,红色纱线在棉被两端飞快游走,不一会,棉絮就包上一层红色的网。
然而即便到如今“弹花”、“ 压板”工序被机械给取代,可弹花老匠人始终将“拉线”这一绝活深深地保留着。 无论如何,“拉线”这一手艺是机械所不能替代的。“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工作艰辛,而弹不知寒。”这首《弹花》诗,诉说不尽旧时弹棉匠人的工作艰辛,而品种棉花这手艺,历经久远却始终被平民百姓所接纳使用。虽说如今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色水鸟被、九孔被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然而这些老手工却凭借着它们匠心独运的工艺依旧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
罗源弹棉、棉絮加工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乡有弹棉作坊3家均为流动上门加工。1955 年起,城关建立弹棉生产合作社,农村建立州棉小组。60 年代后期县弹棉社并入二轻造纸厂。1972年恢复弹棉社。并设门市部,生产兼销售。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不起眼的弹棉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地消失了。
来源:罗源历史文化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