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古老的织布机 雕梁画栋 古朴的民居,别具风情的民族服饰 罗源霍口畲族乡是福州市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之一。近年来,该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保护和挖掘畲族文化,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让农民增收的天地越来越广。 保护传承畲族文化 近日,福州晚报记者一行从罗源县城出发,驱车约30公里来到霍口畲族乡。走进福湖村,记者的目光就被几名穿着畲族服装的姑娘吸引。她们跳着竹竿舞,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青山绿水中。 据了解,这里目前仍保留着传统迎亲、祭祖、过乌饭节、唱歌会客等民俗文化。畲族女性的头饰颇有讲究,未出嫁姑娘的头饰是用红色的毛线绕成一圈缠在头上,已出嫁的妇女则将头发梳得高高的,缠着红毛线盘在头顶,看上去像美丽的红凤凰,也叫“凤凰髻”。在畲族民俗文化馆内,畲族服饰、日常生活用具、捕捞用具、纺织用具、剪纸等展览让人一饱眼福。 走在畲乡的小路上放眼望去,畲乡小屋以青山为背景,在芦苇的衬托下,围上简单的篱笆,显得十分淳朴。保存完好的古老院落更给福湖村增添了古朴的气息。其中,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兰家大院格局清晰,两院护房现已成为畲服制作室,是福建省畲族服装传承保护基地。同样古老的雷家大院,也是畲族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 说起福湖村的变化,土生土长的福湖村民雷夏宾感受很深:“以前村里只有泥泞小道,雨天路难行。如今,村内铺了水泥路,建起了公共活动场所、垃圾焚烧炉、公厕等,还增设了垃圾箱、文化宣传栏。乡村环境整治后,福湖村还对外推出了畲族文化展示区,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畲山水景区 时空穿越 修复生态发展旅游 其实,福湖村近年来的变化只是霍口乡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走进现在的霍口乡,空气清新、水流清澈,很难与多年前环境“脏乱差”的“养猪乡”联系在一起。当年,在地处敖江上游的霍口,养猪业遍及全乡,产生的垃圾和污水肆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空气中常弥漫着一股臭味。 2009年,为了保护福州第二水源敖江流域水环境,霍口乡启动转业动员工作,实行畜禽禁养退养,治理辖区内被污染的溪流。村民逐渐认识到养猪对环境的破坏,响应有关保护水源的政策,纷纷转产转业。 生态环境好转后,霍口乡利用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2011年,该乡利用龙潭里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畲山水”景区。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景区已完成道路硬化、畲寨、畲亭、步行走廊、景区大门和安全保护设施等工程建设,近期将对外营业。沿着景区观光道上行,一路上可看到潭、瀑、洞、林与畲族特色的亭台楼阁遥相呼应。 霍口乡政府有关人士告诉记者,2014年,该乡将把生态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宜居改造。结合霍口水库移民、造福工程、旧村复垦等项目,加快凤凰小区(霍口集镇)建设步伐。同时,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改善村容村貌。 肖国水展示合作社种植的黑木耳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近年来,霍口乡利用当地山地资源发展农业,努力实现一村一品。据统计,该乡先后成立了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以食用菌、油茶、茶叶、毛竹、苗木、中草药为龙头的六大特色产业项目。通过扩大生态农业规模、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示范基地,该乡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增产增收。 近日,记者在霍口岐峰村岐峰山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看到,数万袋菌菇棒上长着一层层圆润饱满的花菇。菇农们采摘后,将花菇堆放在冷藏室,经过整理、包装,等待经销商前来收购。 该合作社负责人肖国水介绍,2010年村里组织100多户养殖大户,集资100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主要生产黑木耳、香菇、茶树菇等。这几年,合作社成员摸索出一定经验,年生产食用菌350万袋,年产量1500多吨,年产值约2000万元,实现8万元~10万元的家庭年收入。 肖国水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合作社不仅获得了省级示范社荣誉称号,花菇也已通过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并注册了商标。下一步,合作社将扩大生产规模,走品牌化路子,实现农销对接,直接走进超市。此外,合作社还打算在现有的数千亩毛竹林上“做文章”,拓宽收入渠道。 目前,霍口已建起大大小小10多家生态农场,今后将继续依托生态竹园、茶园、果园等农村田园景观,以及大云农场、禾青青、农之歌等休闲观光园,以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提供农产品采摘、漂流、垂钓、烧烤等配套农家乐活动,推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霍口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约2.93亿元,农业总产值约1.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10元,比增19%。 (福州晚报记者 庄永强 雷岩平 赵铮艳 李俊 实习生 陈若凡/文 记者 张人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