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关于我县城乡教育布局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城乡教育布局调研组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需求和现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宏观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结构,为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三月份成立了县人大城乡教育布局调研组,在柯受安副主任带领下,由县人大科教文卫委牵头,县教育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参加,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全县11个乡镇、学区及各中小学、幼儿园,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对我县教育布局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充分地了解了我县教育布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据教育部门有关统计,全县中小学共有67所,学生27266人。基本情况如下: 1、小学情况:公立小学48所,学生11994人(其中城区小学3所,学生6200人,占全县小学生数的49.7%;农村小学45所,学生5794人,占全县小学生数的46.5%)。私立小学2所,学生数464人,占全县小学生数的3.8%。 2、中学情况:公立中学15所,学生12975人(其中城区3所,初中生5613,占全县初中生数的59.7%,高中生3222人,占全县高中生数的76.9%;农村12所,初中生3171人,占全县初中生数的33.8%,高中生969人,占全县高中生数的23.1%),私立初中1所,学生608人,占全县初中生数的6.5%;职中1所,学生1225人。 3、幼儿园情况:全县幼儿园(班)共有52所(班),在园学生5541人,其中:公立幼儿园(班)28所(班),在园学生2444人;私立幼儿园24所,在园学生3097人。 4、师资情况: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总数2555人,专任教师2296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124人,初中专任教师684人,高中专任教师28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19人,职中专任教师80人。进修校1所,教师27人。 城区公立学校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校名 | 班级数 | 学生数(人) | 班均数(人/班) | 学校占地面积 (M2) | 生均占地面积 (M2) | 校舍建筑面积 (M2) | 生均 面积 (M2) | 实验小学 | 34 | 2141 | 63 | 5235 | 2.4 | 7697 | 3.5 | 附属小学 | 36 | 2300 | 63.8 | 17580 | 7.6 | 7685 | 3.3 | 凤山小学 | 31 | 1890 | 61 | 6753 | 3.6 | 5209 | 2.75 | 罗源一中 | 36 | 1699 | 47.2 | 47182 | 27.7 | 22992 | 13.5 | 民族中学 | 23(初中) | 1556 | 67.6 | 79345 | 30.7 | 27534 | 10.6 | 32 (高中) | 1523 | 47.6 | 罗源三中 | 41 | 2413 | 58.9 | 25685 | 10.6 | 12411 | 5.1 |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促进了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落实惠民政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稳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进一步强化教师管理,规范施教行为。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继续实行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为2546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提供免费营养早餐。目前,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2%,小学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2.27%,普职比达54.8:45.2。二是开展达标校学校建设,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族中学、二中分别通过省二级、三级达标校评估验收,职业中学通过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市级评估验收,罗源三中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福州市八县市唯一一所“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2009年我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0.2%居全市第一名,中考语数英三科高分率居八县第三位,优良率居八县第二位,及格率居八县第一位。三是强化硬件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校舍195座,总面积21.2万平方米。2008-2009年我县校安工程建设项目投入897万元。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座谈中,大家对照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认为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布局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不能适应城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县城区中小学是根据普及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目前随着城区东扩范围加速增大、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区转移,现有城区教育布局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1、城区学校超负荷运转。按在校生统计,目前城区学校已承担了全县76.9%的高中教育、59.7%的初中教育和49.7%的小学教育的任务。招生矛盾突出,实小、附小、凤山三所学校,平均班生规模分别达到63人/班、63.8人/班和61人/班。若按每班45人标准,平均每班分别超出标准18人、18.8人和16人,生源拥挤的年段,班生数多达70人。目前城区容纳初中义务教育的罗源三中、福州民族中学两所公立学校和三和中学一所私立学校,在校人数占全县初中生的66.2%,而且作为义务阶段教育,城区的这二所公立学校也必需接受不断增加的进城农民工、外来农民工和农村小城镇户口的子女入学的需求,目前这两所学校的班均人数分别在58.9人、67.5人,按每班50人标准,平均每班分别超出标准8.9人、17.5人,明显超标。 2、现有学校无再发展空间。城区学校拥挤,校舍相对不足已成为城区教育事业发展一个明显的滞后因素。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教育厅、建设厅《福建省教育用地控制指标》(闽国土资综〔2007〕316号)文件规定,班级数>30班的小学,生均校园用地18.8平方米/人,生均校舍用地9.3平方米/人,实小、附小、凤山、三中四所学校,生均校园用地与标准差距为-16.4平方米、-11.2平方米、-15.2平方米、-8.2;生均校舍用地与标准差距为-5.8平方米、-7平方米、-6.55平方米、-4.2平方米。由此可见目前实小、附小、凤山、三中已经是超载运行,无法再接纳新增的生源。 3、新增人口无配套教育设施。根据建设局规划部门介绍,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每出售100套商品房,65-70%是农村进城的人购买的,其中绝大部分出于解决子女进城就学问题。随着县城东区新建的嘉禾小区408户、凤凰小区1096户、龙翰闽星佳园1704户、阳光小区263户、万豪城市广场839户、青禾小区580户的入住,再加上东方星城、蓝波湾等小区的建成,按50%是农村进城的计算,将增加人口2.5万人,其中小学生将增加2000多人,从而导致城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城区生源的数量和分布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显然现有城关地区不新办一所小学,是无法接纳新增加的生源来满足城区人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二)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教育均衡发展。 我县农村各乡镇有中心小学10所(下辖村小35所),教学班325个,在校学生5794名。在行政村小学布局中,低于100名学生数的学校有24所(其中低于50名的学校有15所);100到200名的小学有13所;200名以上的小学只有8所。农村中学共有12所,教学班128个,在校生5879名,其中1000名学生以上的中学只有罗源二中1086名,500-1000名的中学有4所,500名以下的中学有7所。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1、外出人口多,生源逐年萎缩。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和大量人口流入城关,农村小学生数正逐年减少,一些乡村或自然村的教学点因辖区内生源锐减而撤点并校。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就读,有的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城区学校入学,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 2、教育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财力所限,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等无法与城区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随着农村学生逐年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由于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以致各地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 3、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也难以到位。我县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三是结构性缺编严重,四是教师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分析原因 1、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近年城市化步伐加快及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城区居住人口迅猛增长,学龄儿童人数也随之猛增; 二是学校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占地面积小,无发展空间,没有新建的学校,较长时期走的是小学内部挖潜扩容之路,致使这些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班额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三是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仍存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日趋突出,许多学生和家长择校倾向很重,致使城区学校生源爆满。 2、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问题。近年来,我县虽然加大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布局调整,撤并一些学校,但保留的学校学生人数仍在萎缩,危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缺乏生机活力。造成生源减少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成效,育龄人口相对减少,学龄儿童减少,这是客观事实,不仅农村存在,城市也一样。二是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育龄人口进城务工,其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 3、农村集中办学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多数村小撤并,村落附近没有学校,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不能自理,走读或到乡镇寄宿制学校就读困难,家长将子女寄住在城里亲属家上学,或家庭成员到城里料理学生生活进行陪读,既不方便,又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4、城乡教育质量差异显而易见。城市学校占有优越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而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多不如意,致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相对滞后,家长为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不同的途径送子女进城读书。 四、设想与建议 教育兴民族兴。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教育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1、尽快启动建设“罗源湾小学”,缓解城区办学压力。要控制规模,控制班额,只有通过建新校,新增校点的途径来解决城区教育矛盾。鉴于现有实小、附小、凤山三校在班生规模超标,生均校园用地、生均校舍面积方面又与标准有较大差距,学校占地面积又无法拓展的现实,在歧余塘新区建设中已有安排“303地块”用于建设“罗源湾小学”的规划,应由政府敦促开发商尽快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开始规划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缓城区小学的就学压力,保证在“义务教育法”规定范围各类学龄儿童、少年的入学。 2、整合松山镇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松山中学和松山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松山中小学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现有办学条件,把它们作为罗源湾整个开发区的两所重点学校,成为缓解城区教育压力,接纳落地企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要学校,列入新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大盘子。松山中学可按36—48个教学班完全中学规划,生源以开发区为主,可辐射新城区的东区和沿海两个乡镇,目前先按初中示范校标准建设,而后向完全中学达标校目标发展。整合松山中心小学,结合新区建设扩大规模,规划预留30亩地,按36个教学班规模设计,将来作为新区建设接纳小学生的主要学校。新校建成后把附近岐后小学、泥田小学、吕洞小学、八井小学并入,真正发挥中心校教学示范教研、实验的作用,适应开发区建设和外来人口就学的需求。保留小获、大获、选屿、北山、迹头6所小学,完善教学设施,健全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也作为将来接纳所在校周边落地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提供方便。 3、统筹农村教育布局,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要明确布点。农村每个乡镇把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心校改、扩建为寄宿制学校,避免无效投入和重复投资。同时考虑到一些弱势群体子女就学问题,在边远山区适当保留办学点。二要优化投入。对于新建的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标准较高、规模较大、配置相对齐全的要求进行建设;要把布局调整和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到改、扩建和新建的寄宿制学校中。三要加强管理。要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按照学生人数,配备生活管理教师,配备医疗保健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师资力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动我县寄宿制学校逐步朝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素质。以校长负责制为重点,以教师聘任制为基础,建立对教师科学的考核机制,把教师的工作效果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结合起来,形成竞争环境,促使教师敬业爱岗、勤奋上进。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推进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重点推进区域内教师的轮岗交流,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城区与农村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办学水平。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各项惠民政策,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将布局调整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鼓励社会、个人、企业以及华侨、台、港、澳同胞积极投资办学和捐(集)资兴学。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对自愿在出资办学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弥补公办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缓解城区公办学校入学压力,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增大教育资源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