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3-13 1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一品飞云 于 2015-4-13 11:25 编辑 <br /><br /> 编者按:福建省长汀县曾是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自2000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努力,终于让百万亩的长汀荒山重新披绿。2001年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试点省份。2011年,福建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01万亩,占全年造林650万亩任务的107.8%,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福建成为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均为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连续34年保持全国第一。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时深情寄语:"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就在此前不久,习近平还两次批示要求"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为福建加快生态省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深入梳理总结"长汀经验",全景展示长汀人民为换取青山绿水不懈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锲而不舍一任接着一任治理水土流失的精神风采,本报记者专程赶赴长汀采访,形成此特别报道。
(中国改革报记者/陆天然 福州报道) 伴着三月的绵绵细雨,记者走进长汀的山山水水。放眼望去,处处层峦叠嶂,草木葱翠,绿意盎然,让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在一个叫乌石岽的地方,这里现在已种植了乔灌混交林1833亩,药材、豆科植物332亩,当地百姓在这碧波千顷、山丰水美诗情画竟中安居乐业。如果不是县水保局负责人拿出20年前的一组照片,记者根本无法想像这里原是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之地。正是长汀人民以敢教山河换新颜的勇气与魄力,数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写下了不朽的壮美诗篇,成就了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成为福建省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持续攻坚克难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福建的决策者心系长汀。早在1983年4月,在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的关心和倡导下,省委、省政府就把河田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每年给予30万元煤炭补助资金、20万元苗木扶持资金,这一政策延续到1991年;1992年,煤炭补贴从河田、三洲两个乡镇扩大到策武、濯田等7个乡镇,每年补贴80万元,延续到1999年。1999年11月27日,时任代省长的习近平专程考察长汀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决定2000年和2001年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000万元。 2001年10月,习近平再次考察长汀水土治理工作,作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指示。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长汀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作为全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内容,发动全县50万干群开始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攻坚之旅。为充分发挥政策效应,长汀县成立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河田、濯田、策武等项目区乡镇也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抓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及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县人大、县政协每年组织一次以上视察、督查,积极推进相关治理项目的落实。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治理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干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县、乡、村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的相关制度,明确封山育林的目标、任务、范围、措施、责任、队伍、考评及对违约行为的处罚措施。县委、县府发布《关于封山育林禁烧柴草的命令》、《关于护林失职追究制度》、《关于禁止砍伐天然林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乡镇、村制订《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相关制度。建立疏导用燃渠道。全面推广燃煤使用、沼气池建设,杜绝群众烧柴草,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使用燃料的后顾之忧入手,对封禁区群众给予燃煤价差补贴,沼气池建设补助。
长汀科学制定治理规划,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林果用地,变劣势为优势。同时强化审批,对新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执行水土保持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长汀成立了全省唯一的水保局。以乡镇林业站、水保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的推进,长汀还先后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对外引智借力。政府的有力领导,强力推进,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强大合力,使得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成效显著。
把群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长汀县三洲乡村民黄金养有个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还放养着不少家禽,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家禽健康成长,而家禽的粪便不仅提升了土地的肥力,促进了花草树木茁壮成长,还能发酵成沼气用来烧水做饭,小小院落形成了一个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黄金养家这种生态农家小院正是长汀目前推行的生态治理模式,它把新农村建设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结合起来。这几年老黄家在水土流失区种了茶叶种了100多亩和杨梅500多亩,光县政府的补助就累计达20多万元,每年家庭收入因此增加了几十万元。
马雪梅是山东青岛人,1997年嫁到濯田镇莲湖村。1999年,她承包了198亩山地种板栗,当时的县水保局负责人带着技术人员上山指导,教她如何种树,如何保持水土。马雪梅自个也拿出了山东人的那股拼劲,借钱买苗,再度上山,重新种植,一伙人创造出了"前坎后沟"、"反弹琵琶"、"小穴播草"等管用的土招。4年后,马雪梅的板栗挂果了,她又承包了200亩山地,如今加上养猪养鸡,一年毛收入五六十万元。马雪梅说,随着山上水土治理越来越好,这几年,板栗的挂果率和质量也逐年提高。
" 政府一年又一年地坚持抓水土流失治理,现在的山也不会光秃秃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片果园,日子越来越好过哩!"老百姓每每谈起自家的小日子,都不禁喜上眉梢。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浩大,牵涉面广,是一项长期、艰苦、伟大的事业,光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治理水土流失中,长汀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凝聚民心、发挥民智、调动民力上,把动员组织群众作为第一位工作来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聚全县人民的合力。长汀一方面动员机关干部带头参与治理,同时采用组织农民群众积极承包治理、培育治理大户引导治理,引入外地企业和个人承包治理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人翁和主力军。
有了承包大户的带头,群众看到了治理水土流失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纷纷行动起来。石官坳,地处长汀三洲乡三洲村与桐坝村交界处。过去岩石裸露,寸草不生。2002年,三洲村承包大户黄勤和哥哥一起,请来两部铲车,填平崩岗,前埂后沟,埂劈种草,平台挖穴,拉来一车车塘泥,硬是栽上了230亩杨梅和150亩茶叶。正是在黄勤等大户的带领下,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全乡先后种植杨梅12260亩,使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绿满山"变成了"花果山"。全民动员、群策群力,坚持不懈、铁心攻坚,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治理面积117.8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开创治理新路
水土保持是系统工程,需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多年来,长汀通过创新理念、技术、机制、管理,探索出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
在治理资金补助模式上,长汀采取了"以奖代补,即大干大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举措,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原长汀县茶果场下岗职工黄发富,有一手种茶、制茶的好手艺,想创业但缺资金。县水保局邀请他开荒种茶,并告诉他,种茶治荒山,每亩租金30年28元,补贴630元,政府还给免费修路、修蓄水池。"租地便宜,种茶还有补贴,为啥不干?"老黄一盘算,说干就干,租赁了285亩荒山,雇用工人开荒。"30年的收益都是我的,拼了老命也要把地整好。"老黄说,大伙把荒山地底下较肥的土翻上来,把陡坡规整成梯田,每年还给荒山下3-4次有机肥,慢慢地,荒山表土由"红"变"黑",由酸性变回中性,适合种茶,他也转亏为盈,盖了房子,买了车子,还办了制茶厂。这些年他的年收入都在十几二十万元,还解决了周边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后来,尝到甜头的黄发富又包了180亩荒山,继续种茶。他说:"政府政策好,多干多补,趁着干得动,再治一片荒山,再开一片茶园。 "
在治理措施上,长汀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实施"大封禁,小治理"。大封禁,就是对水土流失区实行封山禁采禁伐,通过封育保护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小治理,就是对侵蚀特别严重的小部分水土流失剧烈区辅以人工治理,通过撒种、补植、修建水平沟、治理崩岗等生物或工程措施,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加快植被恢复速度。县水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封禁,小治理"是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优水保选择。大封禁,手段简单,容易理解和执行;小治理,是根据群众自有财力和地方公共财政能力有限而采取的阶段性措施。
遵循植物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长汀创新实施了"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治理新技术,提高治理实效。在实践中,长汀还独创了"反弹琵琶"的治理方法,他们根据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规律,通过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按水土流失程度采取生态修复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的不同治理措施,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进展演替。"反弹琵琶"治理法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冯宗炜院士的高度评价,他说:"‘反弹琵琶'治理法是顺应自然规律开展治理,是理念上的创新。"
长汀还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营造"科技聚集盆地",开展科研、治理工作。邀请了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水保试验站等科研队伍到县里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长汀县水土保持博士生工作站,吸引博士生到长汀实验示范,生根开花,通过这一载体,整合产、学、研资源,为"南方红壤区水土治理功能提升支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课题研究提供条件、平台和应用基地,实现治理与研究"两翼齐飞"。
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在治理水土流失中,长汀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治理荒山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使广大群众从治理水土流失中得实惠。为治理水土流失,长汀实行了严格的封山育林、禁烧柴草制度。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使用燃料的后顾之忧,长汀建立了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对封禁区群众给予燃煤价差补贴,沼气池建设补助,引导农民以煤、电、沼代柴,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烧柴对植被的破坏。2000年以来,全县用于节能改燃的补助达2000多万元。在水土流失区,长汀推广"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长汀已建立了策武南坑、三洲风流岭"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统一规划,硬化道路,种猪供应等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在水土流失区山上发展循环种养,扶持种猪龙头企业6户,专业大户200多户。
同时,长汀还组织水土流失区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结合长汀"3+2"产业的发展,组织富余劳动力向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转移,减少农民因农事生产及其他因素对大自然的破坏,从非农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长汀还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活力,做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目前,全县林权登记发证率91.2%、到户率89.5%。"坚持以人为本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长汀县领导表示,正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优先解决了封禁区农民群众生计问题,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老百姓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才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与拥护。
看到治理水土流失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致富,长汀群众参加水土保持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罗地村是当年河田镇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如今,昔日荒山都披上了绿装,郁郁葱葱;河水四季长流,鱼肥水美。"当年漫山遍野也找不到一棵树。"罗地村72岁的村民刘寿高对记者说,"如今的罗地村,真是山清水秀,鱼米之乡。"
"是水土流失治理让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年近花甲的包山大户赖木生告诉记者。其实,他在长汀城关有一栋小洋楼,却一直喜欢住在策武山半山腰的简易房里,"每天早上起来,我喜欢在山上转一圈,闻闻树香,闻闻果香,挂果的时候走在里面,很有成就感啊!"1994年,赖木生来到河田水土流失区开发了3500亩果园,种上了板栗。1999年,他又来到邻近的策武乡的水土流失山地上开发了700亩。而今,赖木生自己种果树的年产值有80多万元,利润达20多万元,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先进个人。赖木生告诉记者,今年他还想再承包一批荒山,"接着种果树,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带动群众致富,一举两得,好得很哩!"
用"长汀经验"推进生态省建设
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是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均为优的省份,福建人以此为荣;同时,包括已让百万亩荒山重新披绿的长汀在内,尚有22个县(市)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水土流失区,这是福建人的心头之痛。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根据习近平副主席关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及时、全面部署加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挂钩联系明责任。省委书记孙春兰亲自挂钩长汀县,其余21个重点县(市)同样由省领导逐一挂钩联系;财政支持强保障。省级财政在原来每年补助长汀县水土保持专项经费1000万元的基础上予以大幅增加,用于全省水土保持的专项经费预算则从每年3060万元追加到3.3亿元;聘请专家作顾问。按照一县一策、一村一策的要求,针对实际,明晰治理目标。
"福建生态优越、环境优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福建人民长期精心保护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在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孙春兰的一番话既激动人心,又指明未来五年的目标。科学决策源于执政为民的理念。福建省将生态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自2010年起,连续3年投资15亿元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在去年完成造林701万亩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造林300万亩;今年投入180亿元,重点建设五大水利工程,加快构建完善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四绿"工程、农林水利、城镇美化等纳入五大战役领域......
人们注意到,省领导挂钩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县,大部分同时是需要帮扶的省级扶贫开发的重点县。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与改善民生并举,生态惠民,开发富民。生态工程就是民心工程,生态强省就是富民强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福建省通过造福工程,对生态基础脆弱区域群众、偏僻自然村群众和农村贫困户实行搬迁,引导生态人口超载区域的群众有序外迁,减轻生态压力。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搬迁5300多个自然村、60多万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福建省造福工程又将再搬迁至少10万人,每人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提高至3000元。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搬迁坚持向集镇、工业园区和中心村聚集,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群众住得稳、能致富。
推进生态省建设,需坚持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坚持解放思想、敢拼会赢,谋划全局,突破重点。省发展改革委支持编制《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总体规划》,并将在全省"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期评估中,重点衔接长汀县水土保持、林木种苗、小型水库等各项规划。省水利厅全面开展全省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22个重点水土流失县(市)的综合规划和专项治理方案的修编工作。省林业厅与长汀县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林业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作为长汀综合治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水利厅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长汀等重点水土流失县(市),定期到镇、村和各个项目点开展技术服务。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分别选派50名和25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服务团,实地指导长汀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市)的综合治理工作。龙岩市委组织部选派16名干部到长汀县挂职,参与新阶段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还及时把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大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重点支持长汀县防护林、油茶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以及荣丰水库工程、汀江流域防洪工程前期工作。省农科院针对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市)的治理需求,共集成60个农村生态产业技术示范项目。
生态薄弱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区,治理与保护生态,迫切需要与惠及群众长远生存发展利益相协调。福建省去年确定220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启动自2004年以来的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采取"单位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的办法,安排125个省直单位选派220名干部开展为期三年的一对一挂钩帮扶,筹措帮扶资金4.9亿元,实施项目2571个,提升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效增收的能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老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将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
又是一年春草绿。生态强省、富民强省,最终目的是要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从闽东沿海到闽西山区,从闽浙边界到闽粤边界,"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发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生态省建设,昭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再出发。
新内容j3新内容j3新内容 新内容j3新内容ヒ新内容ヒ注| 新内容ヒ乐ヒ城:新内容ヒ新内容 |
|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