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 2018年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 学员调研文章选登 ★
[color=rgba(127, 127, 127, 0.5)]“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重要指示和“丽水之赞”精神,创新实践“八八战略”,以“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助推畲乡铁军“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创新实干大赶考,景宁2018年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学员坚持调研开路,深入一线大调研,形成多篇调研文章。为促进相互学习交流,“景宁统战”公众号将选登部分优秀调研文章。 [color=rgba(127, 127, 127, 0.5)]”
浅谈畲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钟景东
畲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就是来开荒的人。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现以“大分散,小集聚”的形式散居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全国共有畲族人口70多万,贵州“东乡人”认定为畲族后,有畲族人口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都匀市等地区。 畲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神奇民族,畲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通道是口耳相传。 所谓畲语,是指我们畲族人所使用的语言。汉族人一般称之为“畲民话”、“畲话”或“畲客话”;在畲族内部则称之为“山哈话”(意为“山客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主要使用两种语言,一是畲族自身的语言,即畲语,如今它只在广东的博罗、增城、惠东、海丰等四县有约1200多名使用者,被称为“活聂”([hɔ ne]),人数占不到畲族总人口的1%。畲族所操的就是接近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属苗瑶语系;随着畲族融入汉人社区,大多数畲族转说客、赣、闽、粤系的汉语。据统计,中国99%以上的畲民使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 畲语是个奇特语言,虽然广义的畲语以语言岛的形式零散地广布,但内部却保持着高度的互通性,都能交流。这种语言现象在中国南方是不多见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一下畲语文化一些特点:
一、畲语发音特点
据记载,畲语有单辅音声母13个。带鼻冠音的复辅音只出现在塞音声母类。韵母有28个。带塞音韵尾的基本上是借自汉语客家方言的词。有8个声调,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情况基本一致。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形容词、代词和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一般在中心词前,只有少数几个形容词在中心词后。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分。形容词和量词重叠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数词有基数、计位数、计月数、计日数4套,各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句子的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谓语后。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构词方式大部分是词根与词根相结合,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合成词比较丰富,以修饰结构的居多。汉语借词特别丰富。根据各地畲语词汇的差异,可分为莲花、罗浮两个方言,不同方言的人互相可以通话。
二、畲语词汇特点
畲语独有的词汇主要集中于常见的人或事物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称谓。 1、来自古代汉语的词汇。畲族在历史上和长期受到汉族语言的影响,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在实际中畲语文化的存在着一些借代字和古汉字,例如借代字:
以上只举了少部分的词语,还有许许多多的借代字表达着我们畲语的意思。 2、在我们的畲族中语言最有表现力的是我们畲歌。据记载在畲歌中读本中存在一些古汉字,例如:
3、在我们的畲族彩带中出现文字,在这里我称为“意符文字”。
4、来自现代汉语的词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畲语也吸收了现代汉语中的大量词汇来指称新鲜的事物和概念,这些词汇畲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电视、电话、电影、电灯、城市、干部等等。年轻一辈的畲族人使用的词汇和老一辈使用的词汇也存在显著的差别,一般老一辈使用畲族原始的词汇,而年轻一代倾向于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
三、畲语语法特点
构词法 畲语比较普遍地使用叠音词汇,比如:冷冰冰、冷秋秋、冷铁铁、乌洞洞、乌冷冷、狠燎燎(火很旺)、睇睇下、行行下等等。 句法 畲语的句法规则与粤语、客家话等其他南方汉语族语言相似,比如说“你走先”、“奉点钱他”等。
四、畲语和其它汉语语言的关系
畲族语言,畲族通用汉字。 畲族语言可分为山客话、东家话、活聂话三种。1.山客话(畲族主体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2.东家话(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3.活聂话(属于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畲语和客家话的关系 畲语和客家话基本上能够没有障碍地互通。畲语和客家话的关系究竟为何,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观念中,一派学者认为,畲语是客家话的一种;另一派学者认为,客家话对畲语有过影响,但只浮于表面而已。现在一般认为畲语和客家话都是在不断迁徙中产生的语言,彼此有相似性。历史上,客家人的祖先在南徙过程中进入广东东部和北部时曾与畲族杂居,语言上彼此产生了影响,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畲族说客家话的原因。但畲语的历史要比客家话早许多,故此畲语必然保留不少和客家话以及其他汉语都不同的成分,并且畲语的分布和客家话的分布也不一致。 畲语和闽东语的关系 畲语也受当地地方方言的影响,例如福建省的畲族主要集中于闽东地区的福安、霞浦、福鼎、宁德、罗源和连江这6个县市。闽东的畲语所受到的闽东语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第一人称“我”的读音为[ŋuai](即福州话的nguāi)。 产生了声母类化现象,如:“比较”的[pi]和[kiau]连读后变为[pi iau],后一个字的声母脱落;“交代”的[kou]和[tai]连读后变为[kou lai],后字声母[t]变为[l],“生小孩”说“养”。 以上讲述了我们畲族语言文化,内容丰富,然而与其它畬族文化一样面临失传的危机,这种用口耳相传畬语传承方式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是封闭型自然经济,其生存的社会基础是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畬族家庭,家庭成为畬族语言传承的主要载体。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纪,畬民外出打工“满天飞”,很多家人只能够在春节时回家团聚,家庭这个畬族文化口耳相传的功能在很多家庭已经丧失。现在,畬汉通婚的家庭极为普遍,虽然家庭成员可以说是畬汉对半,但讲的却大多是普通话,一些畬民不仅不会说畬语,甚至连畬语也听不懂。 我们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指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承载着畬族文化独特的历史与风情。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这两个方面都急需我们寻找良策将它们完好的传承下去。
五、畬族文化失传危机的主要表现
物质文化方面: 一、畬族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日益被现代先进科学生产方式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畬民收入也有明显提高,在畬民亲眼目睹并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后,采用现代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 二、畬族民间工艺品及其手工技术面临消亡危机,畬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及其手工技术走向消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此类手工制作,与现代工业制品相比成本太高,没有竞争力。年轻人情愿外出打工,也没人愿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传统工艺,工艺传承和工艺技术陷入消亡的困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在我们畬乡还能看见传统织布机,还能看见畬民坐在织布机前织布,还能看见非常漂亮、非常有畬族特色的锦带。但现在,这些东西在畬乡都很难看见了。 精神文化方面: 一、畬族口耳相传语言逐渐失传。 二、畬族言传身教舞乐正在被淡忘。畬族歌舞音乐是畬族独特的表演艺术,畬族人能歌善舞,习惯于以歌迎客、以歌交友、以歌庆贺、以歌说事、以歌休闲、以歌述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使在农事烦忙的作业中,畬民们也忘不了用唱畬歌,对畬歌的形式来消除疲劳,表达自己生产中的快乐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在忙于发家致富的当今时代,畬民没有心情和闲暇时间唱畬歌,学畬舞。外出打工挣钱创天下的畬族青壮年又分散在各地,既缺乏适宜进行本民族歌舞的环境,又有一些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浪冲击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本民族的认同感,畬族的歌舞音乐正在被淡忘。 三、畬族传统风俗习惯日趋淡化。在“文革”时期,畬族的许多传统风俗习惯被“破四旧”破掉了。虽然改革开放后有些精华的畬族传统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得以恢复并传承,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畬民忙于奔小康、奔大康、奔现代化,对传统的畬族风俗习惯传承并不看重,并不关注,并不热情,甚至觉得恢复传统的风俗习惯难为情,是倒退,不愿意也不想去恢复,畬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日趋淡化。
六、如何走出畬族文化传承危机
物质文化方面: 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畬族生产方式已经变得落后了,确实应该淘汰。作为历史印记的某些畬族过时的生产方式,其淘汰后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 1、是通过画画、作图、拍照、摄影等技术,对将要不复存在的生产方式进行全过程的作图描述和摄影记载,实施图画传承; 2、是可以通过收集畬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办博物馆等方式进行实物保存和展示,开发实物传承;例如我们畲族博物馆,就是很好讲述我们的畲族的历史; 3、可以通过组织文人、特别是组织畬族老人口述、乡村秀才记录并著书立说的途径进行文字传承;特别是做好对我们畲族文化,文字等建档入册,让我们有谱可查,可依。 二、畬族传统的手工制作民间工艺及其制品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淘汰与保护的双重压力。说淘汰,是因为成本高,费力不讨好,没人愿意做。说保护,是因为有一定的市场,有一定的需求,不保护就会失传。在双重压力下,传承之路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对现有工艺按照行业、制作方法和品种进行分类排位,该保护的就保护,该淘汰的就淘汰。第二步是引导属于保护的畬族工艺和艺人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走抱团生产或规模化生产发展道路,在保护中传承,在抱团中提升,在发展中光大。第三步是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现在我们丽水,正在走“大花园”建设,可结合“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把我们畲族的民居改建成畬族特色的民宿,把我们的畲族艺人、工艺流程和工艺品集中在畬族旅游景点景区或畬族聚居乡镇、村落,通过向游人展示畬族传统工艺制作流程特有的观赏价值和销售畬族工艺品的途径,走畬族传统工艺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道路。 精神文化方面: 一、在学校,着重从娃娃抓起。在畬族文化传承学校的利用地方课程开设了畬语课堂,既教畬族孩子说畬语,也教有兴趣的汉族孩子学说畬族日常用语。发掘出跳竹竿、稳登套圈、走竹马、蹴石磉、畬族拳操、抄杠等畬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又让孩子们习得了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在新闻媒体,例如我们畲乡开播的畲语新闻,畲语课堂,还有现在的我们年轻人都喜欢用手机,是否可以开发一个学畲语APP软件,我们大家随时都要可以学习。 三、在社会,例如兴办“畬族小学生民俗体验夏令营”,通过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讲座、畬语课堂、民族工艺编制展示与学习、组织到畬乡村文化礼堂、景宁畬族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的途径,畬族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畬族人民英勇、勤劳、善良的坚韧品质,提高了畬娃对本民族文化的民族自信。 四、在政府,要求窗口工作人员穿上漂亮、端庄的民族服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借助每年举办的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中国少数民族(畲族)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千峡情·渤海垂钓渔乐”休闲文化节、景南仁孝文化节、东坑乡村旅游文化节等各种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五、利用我们现代互联网的技术,做好宣传平台,以互联网+“畲歌”+“畲语”等形式,推动我们畲族山歌的交流与传承,大家在读习山歌的娱乐过程中,可以学习我们的口语,还可以从中发现和挖掘我们畲族的文字,这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除了党委政府重视、增加保护经费、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外,转变传承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社会要重视民族文化,应该把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全方位的重视,才能让我们文化流传得越来越远,发挥得更好,才能将我们的畲族文化真正创建成华东最璀璨的文化。(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图文
★识别二维码
一心跟党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