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朋友,你听说过吗?旧时,大户人家女儿出嫁,其送嫁妆的队伍要长达一条街。这娘家陪嫁的东西也是太多了,多得几乎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全部生活用品了。更让今人想不到的是连棺材都成了陪嫁之物!嫁妆陪棺材,不只是因为女方家庭富有,而是说明古人对自己将来后事的一种重视程度。 死亡,对一个人来说,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自古以来,人们笃信灵魂观念的存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人家都特别重视为逝者治丧、送葬,期望借此告慰死者亡灵。 出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位于八百里皖江北岸的水乡枞阳,其丧葬习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寿衣、孝服 寿衣 ,又称殓衣、老衣,即死者入殓所穿的衣物。枞阳各地都沿用明代服饰形式,因民间素有“死不降清”之说。
亡人寿衣,不论男女,一律为圆领大袖的明代服式,并逐渐形成“七领五腰”的一种习惯,即上衣7件,下衣5件,且不用棉絮(意为死者穿絮,后代喘气不顺),都釆用单衣或杂衣,夹衣算两件,多用黑色粗布缝制而成。上衣全钉布带,下衣不用裤带,亡人穿着时,仅在腰间系1束白线,通常按死者岁数一岁一根做法。 寿鞋制作也挺有讲究。寿鞋都是软底布鞋,是便于亡者赶路。有一些人家还会在寿鞋底中间各贴一朵用红纸剪成的莲花,意为脚踏莲花去西天拜佛。 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孝服主要有孝帽、孝衣。孝帽,也称老帽,以民间粗纺的白老布制作。女帽类似风帽式样,都缠有麻丝。孝衣,也称孝服,只是“男穿大褂女穿裙”,男褂女裙上都有麻丝,象征着披麻戴孝之意。当然,老(亡)人的子、孙、曾孙和女眷们的孝服款式都有明显的不同。无论孝帽、孝衣孝鞋,其“破白”的方式表现有大小多少的区别,即辈份越低身上的白饰就越少。
02 寿材 寿材(意为死者长寿之材),又名棺材(象征着下人今后会做官发财),枞阳地域老辈人大都称之为“老家”或寿木。 制作棺木,须讲究木质。通常是一柏、二杉、三梓、四松,忌用桑木(桑,谐音伤、丧,不吉利)、楝木(因楝木俗称苦木树,也是不吉利)。 其次,讲究树木的粗大,用料要尽量少拼接,故有“五底”“十二元”“十合”之别。 最后是讲究用漆。旧时,大户人家认为用生漆漆棺最好,要求漆三遍。第一步是“刮灰”,即用桐油和石灰相拌而成的油泥抹在棺材的缝隙处;第二步是熬光油,即将桐油烧沸;第三油光油,再涂漆;最后一步是在棺头画上带有“寿”字的图案,棺头两边山墙上并配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吉祥如意类似的对联。
制作寿木有一定的礼俗。如枞阳人在棺木即将做成时,棺内要放两条糕,棺盖上覆盖红色缎料,亲戚朋友都会去送一份“贺材”礼以示祝贺。主人须给木匠包“红包”。
03 报丧 报丧,在枞阳称“把信”,即把亲人亡故的消息通知给亲戚六眷。旧时,通讯条件落后,没有电话,无论隔山渡水都是人工马不停蹄地专程前往。到了某亲戚家里,报丧人不能直白的说某某死了,应该说某某什么时候“走”了,或称“登仙”去了。该亲戚接到丧讯,必须由女眷在报丧人面前放声啼哭。即使哭不出来,也要装模作样地哼几声,否则,会对报丧人不吉利。然后须打3个糖鸡蛋犒劳报丧人一路辛苦。 还有另一种报丧方式,就是亡人咽气后,让帮忙的人把死者临终前所睡的床上稻草挪到村口焚烧,燃放鞭炮,村里人便知道谁家有丧事,然后就会三五成群的去死者家里吊唁,向死者跪拜。死者家属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行跪拜礼。
04 灵堂 灵堂,又称孝堂,通常是在入殓后设置。如在枞阳乡下,老人咽气后,家人在遗体头埂旁点一盏香油灯,称“照老灯”;燃一支香,并盛满一碗半熟的米饭,称“倒头饭”,饭上插一双筷子,竖放两只鸡蛋,称“倒头蛋”。入殓后,灵堂设在堂屋或家族祠堂里。灵前围掛白老布孝幔(沿江一带称孝帐),棺材大头朝门外向,下有供桌承接,遗像与灵位(亦称灵牌、牌位)并列地摆放在棺材头前。
供桌放一只煺尽鸡毛的公鸡、一条筷子长的鲢子鱼或小鲤鱼等供品,3炷香,设“引魂幡”一根。一碗茶水及棺材底下一碗莲花灯等祭品,两边孝幔与两壁挂挽联、挽幛。大门上贴上用白纸写的对联。再请来吹喇叭一两人,吹吹打打,放放哀乐,热闹一番;同时要请道士一至数人做法念经,超度亡灵,直至后半夜,人困马乏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