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喜日 俗称“送日子”。即男家将所择迎娶吉期的红帖遣人送至女家。接着,双方分别筹办嫁娶事宜,女方的外祖父母、母舅等至亲开始请外孙女或外甥女做客,谓“做送路”。邻居和朋友也送蛋、面等点心饯行。90年代后,结婚前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书。领取结婚证后,男方就择定迎亲时间,写成红帖告知女方家庭,谓“送日子”。 3 P* L7 x; W1 K. @( D
迎亲 迎亲的前一日,男家须差人到女家搬嫁妆,俗称“搬闲架”,嫁妆数量和价值一般视聘金多寡而定。但县人多数重婚嫁多不受聘金之限。嫁妆一般有橱、桌、柜等“三杠红”和被、帐、席、脚桶等,马桶和灯为必有陪嫁物品。迎亲使用花轿,花轿前一日连同“压轿肉”抬到女家。当日,新娘要“赖床”,不出房门。见人进房门就边哭边唱“哭嫁诗”,俗谓“喊道谢”。长辈要给“压袋钱”(红包)。次日,出嫁上轿前,母女两人对哭。母亲教诲女人过门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旧时婚姻多为包办、买卖,哭嫁时往往哭得死去活来。上花轿礼俗全县各地不一,一般是由伴娘扶新娘上轿,但西兰、飞竹等地则忌新娘脚踩地,而由兄长抱着上花轿,意为不会带走娘家的福运。花轿一抬出大门,即要泼脚桶水,关上大门,意为不给女儿带走娘家家财。男女双方还有选择父母健在的男童若干人迎、送,称“接路”、“送路”。花轿进门后由“有福气”妇女“迎下轿”,而后伴娘持米筛遮新娘踏在地上铺的五个红布袋入厅堂(踩红布袋意为“传宗接代”“五代同堂”)。90年代初期,除了被帐、金银器类用品,还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影碟机等。部分富裕家庭还有小轿车。新娘出嫁古有哭嫁习俗,现代不沿袭。有些新娘往往忍抑不住对娘家和少女时代的眷恋,放声恸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