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9-3 09: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 中国改革报记者 陆天然
晋江,中国民营经济先发地,同时也是中国品牌之都,福建省县域经济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工业化进程突进,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但与工业发展相比,晋江的城市化水平一度相对滞后。特别是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阻滞了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品牌建设。
然而年来,晋江实施组团战略,大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着力打造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和谐相融的美丽新家园。 “晋江经验”让这个人口只有约200万的小城市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给中国新兴城镇化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晋江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有什么独到的经验?
产业与城建“齐飞”
城市建设,曾是晋江的软肋。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偏低,城市配套不完善,城乡布局失序、建设章法缺失,“城非城,村非村”,不仅外地高端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就连不少本地人也外出买房置业。这一软肋,深深刺痛了晋江人。为改变窘境,晋江决策者痛下决心。蜕变,始于2009年底。梅岭、滨江、青阳、城北等八大组团征迁先后启动,新的城市建设拉开序幕。4年多后,从青阳到梅岭,从池店到罗山,晋江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统计显示,2006年,晋江的城镇化率仅46%;2011年,提升到60%;2013年,再提升到64%。中心城区建设大规模推进,淘汰了低矮破旧的危房和高污染的作坊型企业,换来的是以万达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端服务业企业。同时,梅岭一带中心城区的绿化覆盖率,由不足35%提升到48%。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对记者说,目前,晋江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产业转型与城市化正在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正深刻影响着晋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高楼,有绿地,有商贸……晋江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在梅岭街道绿洲公园,记者遇到“老晋江”林联昆。他说,以前这里是滩涂和肮脏的水塘,这几年建了公园,环境美了,只要天气好,他每天都要出来散步。中心城区改造升级,小城镇建设也在发力。2010年以来,金井镇,东石镇、磁灶镇分别成为省、泉州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2013年,晋江整合了113个省和泉州市小城镇建设战役项目,总投资532.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79亿元,实际完成79.64亿元。
为深化产城乡融合,晋江还将投入28.7亿元,构筑“152030”快速交通圈,也就是到明年,市域内任一地点15分钟内上高速,中心城区20分钟内通达任一镇街,各镇街和外来人口集中的工业园区之间30分钟内通达。如今,在市中心的青阳、梅岭,在南部的金井、安海,在北部的池店、陈埭,错落有致的高楼、灯光璀璨的广场、植被茂盛的公园……勾勒出的一座现代化新城的线条,渐渐清晰。
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的硬件。要提升城镇化水平,必须有作为软实力的城市配套服务。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被认为是衡量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核心指标。民营制造业发达,是晋江经济一大特色。2013年,晋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多年来,在晋江经济格局中,工业一枝独秀,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金融、贸易、物流、设计、研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产业水平不高,二、三产业之比在60∶33左右,低于全省、泉州市的平均水平。这被认为是晋江经济的一块短板。
进入后危机时代,“晋江制造”开始遭遇土地、环保、用工等瓶颈,晋江经济处于转型关口。决策者也意识到,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将制约工业的发展和转型,更会影响晋江的城市化水平。在一次经济分析会上,晋江市一位领导说,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补足服务业这一短板,关系到晋江产业结构能否优化,关系到晋江发展是否可持续。事实上,中心城区的改造升级和发达的工业经济基础,为晋江发力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提升服务业,晋江给出在招商、用地、融资支持、配套扶持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具体执行,则有一“长”一“短”之策。“长”,就是制定五年计划,引领今后5年服务业的发展;“短”,就是有选择性地制定若干专项扶持政策,比如近期出台的 《关于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今年,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楼宇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一些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形成品牌效应。如,在与泉州中心市区连接处,多栋总部经济大楼拔地而起,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60多亿元的滨江商务区招商全面展开,泉州世贸中心、金融一条街、泉商大厦、太古研发中心等相继入驻,这些都是第三产业高端项目,“泉州陆家嘴”雏形已现。如此产城联动之下,民企回归潮流涌动。近3年来,有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20多亿元。工业的底子,加上崛起中的现代服务业,一个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这座升级中的城市生成。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钟明明拨通了晋江洪山文创园运营商——福建同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鄂东的电话,表达了工作室进驻的意愿。去年,钟明明带领学生到晋江参加“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之后又到洪山文创园考察十余次。“这里工业发达,城市化日新月异,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商机多。”钟明明说。洪山文创园开园一年,业绩不俗——设计机构为全省之最,41家入驻机构汇集200多名设计师,夜里10点之后设计大楼仍灯火通明,这是一个园区生机勃发的显著标志。一年间,园区已与1000多家本地制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包括鞋服、机械、食品、水暖、纸品、箱包等老牌产业。
洪山文创园是晋江大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一大手笔。晋江人意识到,城镇化要有更大的作为,须融入当地经济。围绕企业需求,晋江启动创建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新手笔。年过半百的吴春麟,原是湖北黄石纺织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去年10月,他受聘到洪山文创园内的创鑫工业设计公司出任总工程师。他说,文创园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最吸引他。晋江东石镇一家制伞企业老板亦感慨道:“以往要把设计人才请进镇里,很难。现在有了好平台,有氛围、有配套、有链条,人才愿意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机构和人才的引进,生成了城市的新业态,优化了人才结构,同时也改变着晋江的城市文化,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李鄂东说。
近3年来,晋江先后生成洪山文创园、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0多个创新载体,引进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福建) 晋江分中心实验室、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晋江办事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等30多个机构。
民生与城市“俱进”
去年入住仙格小区新居的庄金川,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他说:“新房有139平方米。小区周围有绿地,有天然山水,可就近爬山锻炼。”“这一带,原来多是杂乱的民房和零星的店面,没什么公共配套,现在有各种商店、医院、学校、农贸市场等,防灾减灾能力也提升了。”梅岭街道办主任吴再发说。仙格小区位于晋江市中心梅岭组团片区。片区有7500亩建设用地,其中,2968亩用于公共空间和生态养护,362亩用于民生设施和文化建设、民俗保护,1094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931亩用于拆迁户就地就近安置,仅有2091亩是开发用地。令庄金川没想到的是,政府把最好的地块拿来盖安置房。经改造,梅岭组团片区建筑密度由16.27%降到10.42%,容积率由0.4提高到1.57,以前人口2万,现在可容纳25.6万人。
在新型城镇化中,晋江凸显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梅岭组团片区是其中一例。“城镇化不是建几栋高楼大厦,而是要做好整体建设,为百姓打造一个美好新家园。”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遵循“为民建城”的理念,晋江推行和谐拆迁,选择交通便捷、上学就医方便、配套齐全的地块作为安置区域,拆迁户就地就近安置。在市中心的各大改造片区,记者看到,每个片区都有商业广场、休闲公园、市政交通等设施,功能齐全。最近3年多,晋江累计实施67个市政交通项目,打通了41条城市主干道;整合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推进市医院迁建、晋江一中扩建等234个民生项目;新建、扩建20个公园;实施溪流整治、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新增水面3100亩,新增造林3.8万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65%;实施环境提升行动,623家建筑饰面石材企业退出或转型,建陶业全用上清洁能源,印染、皮革行业退城入园,建成截污管网30多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5万吨……生态好,家园美,晋江捧回了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两块牌子。
盘活城市低效开发用地和零散用地,晋江将城中村、城郊村改造为新社区,农民就近安置就业,就地市民化。农村宅基地可有偿退出、流转,可产权置换,农村承包地可换股、换租、换保障——机制创新之下,农民进城无后顾之忧。近几年,晋江引导9万多名农民成为市民。城镇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不是简单地把农民往城里赶,更不是新一轮的“灭村运动”。通过“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的制度设计,缩小城乡差距,彰显了晋江城镇化尊重规律、以人为本的底色。首先是低保、医保、居民养老等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户籍人口109万的晋江,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62.1万人,12万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另外,在全省率先建立的“凡征必保,即征即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175个村(社区),6.3万人参保。“我们一家人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家在仙格小区的被征地户陈克光说,“社区附近就有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方便又省钱。”基础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全市一城”之气魄,晋江统筹城乡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共用,无缝对接。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晋江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去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统筹公共卫生资源,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执行基本药物及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建立市、镇、村三级治安巡防联动体系……
去年,凭借晋江市治安巡逻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50岁的陈富兴一家人如愿落户晋江。成为“新晋江人”,他幸福感满满:“女儿和儿子在这里上学,以后高考不用回老家了。本地市民拥有的社保,我们也有。”陈富兴是四川绵阳人,在晋江务工15年,现是罗山街道苏前社区巡逻队队长,每月收入3000元。新型城镇化之下的晋江,更开放、包容。陈富兴,就是这座城市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受益者和见证者之一。在晋江,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110万左右。外来产业工人,对创造了全省8%工业产值的晋江来说,贡献不可替代。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是这座城市的胸襟。
2006年底,晋江作出“三不”承诺:不让外来工拿不到工资,不让外来工维不了权,不让外来工的孩子上不了学。2011年7月,晋江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至今已办理110万多张。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变,内涵丰富,赋予的是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30项市民化待遇。目前,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的人员中,外来工分别占56.1%、62%、56.1%、56%和56.6%。去年,更推出“无房落户”政策,全面放开人口落户限制,无房务工人员可落户于企业集体户,无单位的可落户于以镇村所在地为公共地址的集体户。至目前,已有1万多人落户。安居而后乐业。晋江以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等,构筑外来工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已提供3502套,占全市配售配租总数的41.6%。同时,通过直接落户、就近入学、低额计税、按揭贷款等惠政,鼓励外来工购买安置房。
在晋江,外来人员还可平等参与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选和选举。目前,全市有341名外来人员担任市镇两级的“两代表一委员”。8月25日,晋江出台《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优待管理办法(试行)》。这项全国首创的制度,从融入程度、综合素质、发展贡献、社会奉献、杰出表现、行为控制等方面设置指标,对流动人口实行积分管理。积分前1000名、有意落户晋江的人,可享受1000个公办学校起始学位、1000个安置房购房资格(或自行购房补助)等超市民待遇。真心换真情。抱着对这座包容之城的认同和归属的情怀,越来越多外来人员把晋江当作家园。近年,沿海不少城市出现用工荒,而在晋江,外来员工每年春节后返厂率都在95%以上。
文化与城脉“相融”
五店市街区是晋江城镇化过程中改造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最具闽南生活元素、晋江历史元素、华侨文化元素的城市窗口和会客厅,是晋江新的亮丽名片,成为晋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城市文脉的一个缩影。在城镇化过程中,晋江将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相结合,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闽南元素,留住城市的根,守住文化的魂,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让历史文脉得到传承。
五店市位于晋江中心城区,明清时即为繁华街区,商店鳞次栉比。其间散落着红砖古厝、中西合璧小洋楼等100多处建筑,建造时间从明代到民国,跨度5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旧城改造中,如果把这块地拆迁拍卖,可卖数十亿元,但晋江决策层思量再三,认为这个片区是晋江历史文化发祥地,是海内外晋江人的精神家园,留住它,就是留住晋江的文脉。于是,这片街区保留下来,并通过改造,为传统注入时尚元素。按照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并举、文物修缮和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等原则,晋江将五店市建成“福建唯一、全国著名、世界有特色”的街区博物馆,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商潮中的宁静港湾、传承历史的文化宝库,成为海内外晋江人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更新后的五店市街区,传统市井风情不变,并引入地方小吃、私房菜、咖啡厅、茶馆和土特产、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等。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说:“五店市是晋江历史文化、传统生活风俗的一个象征,经过修缮改造后,它是老人回忆生活的一个载体、年轻人寻根的一个纽带。”
不单是传统街区,在城市改造中,晋江将一些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建筑保留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宗族祠堂,通过整村保护、成片保护和局部保护等措施,进行原貌修缮、固态保护。涵口村位于晋江陈埭镇,村里有6座古建筑群,大都建于明清时期,如今是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群古朴、雅致,都是先辈留给子孙的历史记忆,很珍贵。”村民陈大爷说。在晋江,像涵口村这样的古建筑群还有不少。晋江委托清华大学历史名城保护中心对全市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保护利用规划,计划以10个古建筑群为重点,在全市保留修缮6500多栋建筑单体,并在建设中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和华侨元素。
“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大、空间的延展,更不是高楼大厦的简单堆叠。要借现代文化的映衬和传统文化的积淀,提升城市的内在品位。”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晋江有高甲戏、掌中木偶、南音、东石灯俗、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晋江围绕“非遗”保护,创建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练习所、晋江历史文化名人馆、晋江市戏剧中心、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布局了3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选择30所中小学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此外,晋江特有的工业文化也得以保留。晋江老城区的洪山创意产业园区,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的青阳镇工业园区,占地358亩,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这里见证了晋江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历史。2012年5月,园区内企业整体搬迁。此后,园区被改造成服务工业的文创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立足晋江产业基础和园区区位,以老厂房为载体,突出发展工业设计,侧重发展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和人才实训,配套发展时尚发布、创意体验、休闲娱乐等产业。”晋江市副市长王茂泉说。
文化,成为晋江新型城镇化中最美好的元素之一。在晋江市区世纪大道上,一座圆柱形、外墙上布满浮雕的高楼特别醒目,这是晋江市图书馆新馆,2007年建成,总投资7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藏书30多万册。这个图书馆先后获“全国文明图书馆”、“省先进图书馆”等称号,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至今已接待读者20多万人次。近年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理念指引下,晋江市、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建成省一级达标博物馆、国家一级文化馆等一批文化服务中心,充实了晋江人的精神生活。“大美晋江”文化惠民舞台工程同时推进,文化下乡活动火热开展,市运动会、国际自行车赛、洲际沙滩排球赛、CBA联赛晋江主场等大型赛事成功举办。目前,晋江已建成3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形成中心市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运动场所正在加紧建设中。 |
|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