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3-1 20: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过去:三年没听锣鼓响,十年不见戏上台 现在:家家户户住洋房,村容村貌日日新
罗源凤山镇苏区村原址在连江县和罗源县交界处,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叶飞、陶铸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这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为响应罗源兴建苏区水库解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重大举措,1997年老区村民实行异地移民搬迁。近日,记者深入该村探访,深切感受17年后这里的巨变。
搬迁前封闭落后女愁嫁男愁娶
现在的苏区村位于城郊南部城乡接合部104国道边,交通便利。走进村庄,美丽的花圃、整洁的水泥路、统一的停车场、林立的小洋楼,记者仿佛来到一个城市的温馨小区。
谈起搬迁前的生活,村支书王庭福说,原居住地高山险峻,一直无法通乡村公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便是村民与外界交往的唯一通道。交通不便,成了老苏区村贫困的根源。
平常村民们通过挑农副产品下山卖,来换回生活必需品。王庭福说:“要花5个多小时才能到山下,来回便是一整天。真是‘下山腿软,上山气喘’”。闭塞的交通,还使得村里缺医少药。据王庭福回忆,1982年的一个夜晚,村里一名妇女因为胰腺炎发作,在家人背她下山去医院的途中就断了气。还是因为交通闭塞,多年来竟没有一个戏班愿意到村里演出。因此,村里留有“三年没听锣鼓响,十年不见戏上台”的俗语。除了收看电视,村里几乎没有其他文娱活动。
由于贫困,村民的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经多年风雨侵蚀,墙体断裂、瓦面漏水等现象屡见不鲜,一遇刮风下雨,全村人就得提心吊胆。
这样的环境使山里的适婚少女拼命往外跑,小伙子处对象极其困难,不少人被迫单身。
从“蹬三轮车”到“开小轿车”
“现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问题都解决了,县里对老区的关爱,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王庭福介绍,在搬迁之前,县里统一划地,以高标准、高起点对该村建设进行规划。当时,全村62户村民靠县里的补偿款,每户可盖一层以上的小洋房。
当年,县里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不做“一刀切”买卖,想方设法帮助搬迁户解决出路,解决后顾之忧。搬迁后的第一年,县老区办筹资10万元帮助困难户渡过难关。不少人还被推荐到附近当护林员、保安、企业工人等。此外,每户村民还分到一部三轮车来载客赚钱。
“别小瞧这不起眼的三轮车活儿,村里就有不少人靠踩这个走上了致富路。”王庭福透露,当年村民们当车夫每月能赚1000多元。村民王明先卖力踩了两年三轮车,又以4万元高价卖掉三轮车,攒得人生“第一桶金”。当时年已56岁的他,利用这笔资金开了一家石材经营公司,成了老区村里的第一个“企业家”。如今他的业务越做越大,市场遍及全国,还帮村里不少人解决了就业。
县里对老区道路、安全饮用水、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极大增强了老区人民发展生产的信心,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家致富上。如今苏区村的农民已经不再踩三轮车,全部成功“转型”了。他们有经营石材业、运输业的,有从事水产、水果零售业的,还有种植太子参等高效益特色农业的。今年就有12个鱼虾养殖户发展到省外。腰包鼓了,不少人买上了高档轿车。
村里盖起洋房建起公园
和原先破旧的老土房相比,现在村民们的小洋房宽敞明亮。王朝桂的四层“别墅”,装修得和城里的样板房一样。他把其中的3层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每月增加3000多元的租金收入。
改变的还有村里的财务。原先每户村民还分到两分菜地,却因为高楼包围,一下雨菜地就积水,无法种菜。于是,村里就把地集中起来,建成9000多平方米的仓储室出租,收了35万元租金,改变了没有村财的历史。村里把一部分钱分给各户,剩下的则用来补助困难老人和改善村容村貌等。
谈起村里最近几年的“大手笔”,王庭福滔滔不绝:投资20多万元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有了一个娱乐、活动、学习的场所;县老区办帮助向上争取到15万元,用于建设后山护坡;筹资75万元,对原两层村部进行加层装修,合理布局村两委会办公和村民议事场所;花7万元建村道排洪沟,种植花草树木;去年该村还投资40多万元建成后山公园一期工程……
如今的苏区村,基本实现了村庄社区化、住房舒适化、环境整洁化、村道明亮化、村落园林化、民主管理化、文明和谐化。
(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 通讯员 刘其燚 陈雁真)
|
|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