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一、项目基本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本工程为华能罗源电厂配套重件码头,位于在福州市罗源县碧里乡,华能罗源电厂一期工程的西南侧湾内。新建3000吨级重件位一个,泊位长度138m,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7.5万吨/年。电厂建设期用于运输电厂重件与其他设备,电厂运营期间用于装卸电厂脱硫辅料石灰石。 | | | | | | | |
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1、地理位置 罗源湾港区是福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福州地区的东北部,整个港区由南、北岸组成。。拟建工程位于罗源湾北岸牛坑湾作业区,港区地理概位坐标为119º45′08″E,26º25′1″N。 罗源湾是福建省天然深水港湾,整个海湾被罗源半岛和连江半岛环抱,湾口水道狭长,朝向东北,湾内掩护条件较好。罗源湾港区后方依托福州市连江可门临海经济开发区,港区陆路距国家沿海主干道G15 高速公路约35km,距104 国道约15km,港区距罗源县城24km,距福州市区70km;水路距福州马尾70海里,距上海405 海里,距台湾基隆142 海里,距香港435 海里,距日本神户932 海里,距新加坡1833 海里。
图2-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气候气象 工程区域属中亚热带区域,为夏长冬短、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拟建工程区域无正规气象站,根据附近的罗源县气象站(N26°30′,E119°32′,海拔60.5m,距港区约14km)1956~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气温 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内以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多年平均气温 19.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39.5℃(1978年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9℃(1963年1月),全年日最高气温 ≥35℃的平均天数9.6d。 (2) 降水 福建地区雨量充沛,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尤以5、6月份最大,而10月至来年1月间降水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647.6mm,历年最大降水量2552.6mm(1962年),多年最小年降水量1203.9mm(1967年),历年日最大降水量 294.4mm(1971年9月23日),多年最大1小时降水量 87.8mm(1971年9月23日),多年最大10分钟降水量31.6mm(1971年9月22日)。日降水量大于25mm年平均天数17.5d。 (3) 风况 该区域年静风频率较高,全年高达36%。NE~E~SE~SSE偏东风风频达43%,其中以东风(E)出现频率最高为9%。风玫瑰见图4.1-2。 福建沿海常受台风袭击,据统计,在福建沿海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2次,其中直接袭击本区的台风平均每年仅0.7次;对本地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5.4次。每年7~9月为台风盛行期,约占全年出现总次数的88%。受台风影响时风力一般为6~8级,阵风9~10级,风向NE,最大风速可达40m/s以上。 (4) 雾 根据罗源站的统计资料,该地区历年平均雾日22d,历年最多雾日数35d(1962年),春季多雾,夏季偏少。 (5) 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0%;历年最大年相对湿度 83%。 3、地质地貌 (1)岸滩地貌 罗源湾是在断陷构造基础上经冰后期海侵而成,属潮汐汊道型基岩港湾。湾口小腹大,围垦后海湾总面积约180km2。湾南北两岸低山丘陵环绕,口外有东洛、西洛等岛屿,口内有担屿等岛屿屏障,隐蔽性较好,湾内风浪小,海面平稳,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罗源湾周边地貌以构造剥蚀低山和丘陵为主,连绵不断,地形起伏较大,海拔多在300~1000m之间,山上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较好。沿湾大部分地区岩体直逼海岸,有些地段则为断层陡崖直临海滨,构成基岩岬角和小型海湾相间分布,有些小海湾还发育了小型滨海平原。湾南岸辋川至外洋一带潮滩广布,一般宽2~3km,最宽达4~5km,滩面平缓,坡度一般小于1‰;潮沟较发育,多呈树枝状分布;由粉砂质粘土组成;沉积地貌分带性不明显,微地貌形态较单一。高潮区多数已围垦,局部见有红树林和大米草滩,呈小片状分布,生长尚好;中低潮区大部分已辟为蛏、蛎和紫菜等养殖基地。 港址区无不良地质构造发育,岸滩相对稳定。 (2)海底地貌 罗源湾海底地貌较为单调,湾口为潮汐通道和深槽,湾内为水下浅滩。潮汐通道和深槽见于湾口的可门水道、岗屿水道, 水深变化大,一般在20m左右,最大可达50~60m,海底冲刷剧烈,多成为冲刷深槽。可门冲刷槽两坡陡峻,长达10km,宽约2~3km,海底基岩裸露,局部为薄层砂砾堆积。湾内海底地形平坦,除北部近岸出现水深大于10m的局部深槽外,基本为单一的水下浅滩,水深多浅于10m,微向湾口倾斜,坡度小于1‰,无明显冲刷现象,主要由粉砂质粘土组成。 4、工程地质 据本次勘探区及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新华夏系构造武夷山隆起折带的东南部,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无明显断裂和破碎带通过,据长期的地震观测结果及拟建工程的性质,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1.7.1条说明,区内构造对该工程建设影响不大。场地基底为侵入岩,不存在岩溶现象,不会产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及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另据现场踏勘,在拟建场地内也未发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海岸活动沙丘等不良地质现象。 5、海洋水文泥沙 (1)潮汐特征 根据历史资料整理分析以及2009年6月至7月的调查,罗源湾主要潮汐特征如下: 罗源湾海区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涨、落潮历时分别为6h10min和6h00min左右。最大潮差达8.0m左右,为强潮型海湾。 (2)潮流 本海区潮流形态数F均小于0.5,属半日潮流。各垂线涨、落潮流向基本平行于深槽走向,并呈往复流。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3月在工程附近海域所进行水文观测表明:海流观测站位于罗源湾各水道上,各站海流方向主要受水道地形的影响,以往复流为主;涨、落潮流流向,因地而异,各站的流向都以较小的幅度偏摆于该水道纵轴的方向。 (3)波浪 由于本工程位于罗源湾内工程区以风浪为主,利用小风区成浪计算S和SW向设计波浪要素,不同重现期风速通过分析北茭站20年观测资料及其与本工程区风的相关分析得出。推算出了码头前沿设计波浪要素。码头重现期50年一遇的H4%的波高为1.77m(SW向)。 (4)泥沙 ①泥沙运动及海域冲淤变化 a、沉积物类型及分布 罗源湾海底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砂砾、粗砂、中粗砂和砂-粉砂-粘土等物质组成。其分布规律:位于湾口的可门至岗屿深槽段,除局部海底有出露基岩外,均以粗颗粒为主,主要为砂砾、粗砂和中砂;而湾内水域则广泛分布着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等细颗粒沉积物,其中,深槽中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浅滩区则以粉砂质粘土为主。 从罗源湾周边地质地貌和水文泥沙分布规律来看,罗源湾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西北侧小溪流和周边陆域泥沙。但由于罗源湾为强潮型海湾,并受口小腹大和半封闭式地形影响,湾内波浪较小,其主要动力为潮流,加之可门水道水深口窄的束狭,使口门至岗屿深槽段,潮流动力强劲、且水流紊动性较强,因此水体中细颗粒物质无法沉积,只有少部分的粗颗粒物质才可沉积下来;而湾内大部分水域,因底表层沉积物较细,并且随水流动力和紊动性的减弱,沉积泥沙的数量也就相应增加,从而使湾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水区域。 b、罗源湾水域的冲淤变化情况: 罗源湾顶迹头东南侧和湾南部门边西侧局部近岸海域由于受围垦影响,海底处于弱淤积状态;罗源湾内大部分海域海底总体处于弱冲刷状态;湾内北岸和湾口可门水道基本稳定,海底处于冲淤动态平衡状态。 ②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 a、泥沙来源:罗源湾泥沙的来源主要是河流来沙,海域来沙,海滩潮间带来沙和陆地来沙。罗源湾内海域西北侧含沙量比较低,而东南侧却比较高。含沙量垂直分布一般表层含量低、底层高,并有自表层往底层增高的特点。表层实测最高值为0.1182kg/m3,底层实测最高值为0.1693kg/m3。底层含量一般为表层的1.4~2.5倍。 b、泥沙运移趋势:由于潮流是罗源湾主要的水动力,因此本湾泥沙运动主要受潮流控制,除可门水道、岗屿水道等流速较大的海区海底沉积物为滚动组分外,湾内绝大部分海域海底沉积物为跃移组分和悬移组分,而且悬移组分有向湾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潮流流速减小的方向一致。 6、社会经济概况 罗源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闽江口金三角北翼,与台湾、马祖隔海相望,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区域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52.5平方公里。辖6个镇、5个乡、194个村(居)。户籍人口25.3万。罗源县东部的罗源湾口小腹大水深,海域面积240平方公里,避风遏浪、不冻不淤,是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被确定为福州深水外港、台轮停泊点、对台贸易点和临时一类通商口岸。所辖北岸港区自然岸线长41.2公里。 2011年,罗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农业总产值37.5亿元,财政总收入10.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出口总额609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43元。 项目所在地碧里乡地处罗源县东部沿海,罗源湾北岸,与连江马鼻、坑园隔海相望,距罗源县城仅20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全乡总面积199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0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97平方公里。海阔山多,耕地少,是个典型的沿海渔业乡镇。岸线资源得天独厚,进港条件十分优越,47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着众多的天然良港,其中深水岸线长20公里,可建l-30万吨级码头泊位60多个。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573万元,财政总收入2858万元。 7、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本次海水水质现状评价中罗源湾北部四类区和南部四类区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中西部三类区执行二类标准,官井洋一类区执行一类标准。标准值见表2-1。 表2-1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单位:mg/L(pH除外)
(2)《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沉积物质量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Ⅰ类标准,标准值见表2-2。 表2-2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10-6 (有机碳除外) (3)《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 海洋生物质量执行《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的一类标准,标准值见表2-3。 表2-3 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生物体内污染物评价标准 (鲜重:×10-6) (4)大气环境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见表2-4。 表2-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5)声环境质量 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3类区标准。 表2-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等效声级Leq (6)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水污染物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见表2-6。 表2-6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览表 | | | | | | | 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海域不大于15mg/L(在航行中)排放 | | | | |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 | | | | | | | | | | | | | | | | | | | |
(2)大气污染物 该项目卸船的主要货种为石灰石,电厂营运期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污染因子为颗粒物,因此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规定的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见表2-7。 表2-7 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排放限值 (3)噪声 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相应标准,见表2-8。 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Ⅲ类标准,见表2-9。 表2-8 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dB(A) 表2-9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dB(A) 8、环境质量现状 海洋环境质量引用我院编制的《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3#泊位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中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12年对罗源湾海域进行的现状调查资料。 (1)海水水质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分别于春季(2012年5月15日(小潮期)和5月25日(大潮期))、秋季(10月10日(小潮期)和10月19日(大潮期))对罗源湾海域进行了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每季调查均布设了20个海水水质调查测站,12个海洋生物调查测站,在春季的大潮期布设了12个沉积物调查测站,具体见图2-2。
图2-2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站位图
监测项目包括:水温、盐度、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总汞、铜、铅、锌、总铬、镉、砷、硫化物,其中石油类、总汞、铜、铅、锌、总铬、镉、砷、硫化物只采表层样品。 监测结果表明: ①2012 年5 月小潮期和大潮期调查海域海水中pH 值、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总汞、铜、铅、锌、总铬、镉、砷、硫化物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相应标准要求。 小潮期无机氮含量0.23~0.85mg/L,超标率为70%;大潮期无机氮含量0.23~0.57mg/L,超标率为65%。大、小潮海水无机氮含量分布均表现出从湾内向湾口(与外海连接处)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调查海域湾内养殖区密集,养殖污染导致湾内无机氮含量较高。 小潮期活性磷酸盐含量0.02~0.06mg/L,超标率为100%;大潮期活性磷酸盐含量0.02~0.06mg/L,超标率为95%。大、小潮活性磷酸盐表层含量平面分布的变化趋势与总无机氮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出从湾内向湾口(与外海连接处)逐渐降低的趋势。 ②2012 年10 月小潮期和大潮期调查海域海水中pH 值、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总汞、铜、铅、锌、总铬、镉、砷、硫化物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相应标准要求。 小潮期无机氮含量0.31~0.59mg/L,超标率为85%;大潮期无机氮含量0.39~0.55mg/L,超标率为100%。小潮期活性磷酸盐含量0.04~0.09mg/L,超标率为100%;大潮期活性磷酸盐含量0.06~0.11mg/L,超标率为100%。无机氮含量分布、活性磷酸盐表层含量平面分布的变化趋势与2012 年5 月份变化趋势类似。 (2)沉积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12年5月25日(大潮期)对工程区海域进行了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共布设了12个沉积物调查测站,具体见图2-2。 监测项目包括:有机碳、总汞、铜、铅、锌、总铬、镉、砷、石油类、硫化物。 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总汞、铅、锌、总铬、镉、砷、石油类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要求,硫化物及重金属铜在个别站位超出一类沉积物标准的要求,但能满足二类沉积物标准的要求。 (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海洋三所于2012年5月(春季)和2012年10月(秋季)在工程区海域开展的现状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监测站位见图2-2,潮间带监测断面见图2-3。 图2-3 潮间带监测断面 ①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a、叶绿素a的水平分布 春季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0.40mg/m3,变化范围介于0.22~0.55mg/m3之间,底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28mg/m3,变化范围介于0.11~0.39mg/m3之间,表、底层变化幅度小,含量低;总变化趋势湾内略高于湾口。秋季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1.38mg/m3,变化范围介于0.94~1.82mg/m3之间,底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14mg/m3,变化范围介于0.83~1.65mg/m3之间,表、底层变化幅度小,含量比较高。 a、初级生产力的水平分布 春季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8.8mgC/m2·d,变化范围在39.77~109.93mgC/m2·d之间,本次调查的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总体上与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秋季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175.99mgC/m2·d,变化范围在84.79~281.37mgC/m2·d之间,本次调查的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总体上与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 春秋两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0.89mg/m3,春季变化范围介于0.22~0.55mg/m3之间,秋季变化范围介于0.94~1.82mg/m3之间;底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71mg/m3,春季变化范围介于0.11~0.39mg/m3之间,秋季变化范围介于0.83~1.65mg/m3之间,,表、底层变化幅度小,含量低;总变化趋势湾内略高于湾口。调查海域春秋两季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8.8mgC/m2·d,本次调查的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总体上与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 ②浮游植物 a、春秋两个航次调查中,春季共记录浮游植物27属72种(类),其中硅藻27属46种(类)。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和念珠直链藻。秋季共记录浮游植物26属39种(类),其中硅藻22属35种(类),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太平洋海链藻。其中硅藻主导型群落,为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的构成者。 b、春季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04.47×102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密度略低于底层。秋季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2.92×105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密度高于底层。春秋两季的均值约为1.51×104 cells/L,秋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大于春季。 c、 调查海区主要优势种在水体表层集中为少数物种,种间个体数量分配并不均匀。底层水体测站少,优势种群并不突出。 d、 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来看,多数测站多样性指数远低于3.00,群落结构不稳定。 ③浮游动物 春秋两个航次调查中,春季共记录到有22种及若干类阶段性浮游幼虫,秋季为27种。春季两季种类数均以水母类和桡足类居多,个体密度以浮游幼虫、毛颚类和桡足类为主;春季单一种类则以百陶箭虫、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假磷虾、拿卡箭虫和球型侧腕水母占优势。秋季单一种类则以肥胖箭虫、异尾住囊虫、精致真刺水蚤和中华假磷虾占优势。 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62.09mg/m3,总个体密度均值为26.05ind/m3。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69.38 mg/m3,变化范围在10.4~93.8 mg/m3,其高值区位于测区东南部的门边北部水域,总个体密度均值为32.6ind/m3,变化范围在2.7~15.2ind/m3,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东南部和东部湾口水域。秋季变化范围为18.9~101.2 mg/m3,高值区位于测区西南部水域,均值为54.8 mg/m3。总个体密度(5.0~30.7ind/m3)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南部和东部湾口水域。均值为19.5ind/m3。 春秋两季,调查期间其物种多样性指数(H’) 和均匀度(J′)平均分别为1.80和1.09,分布上,多样性指数春季以测区东南部和东部湾口水域物种较丰富,秋季南部和东部湾口水域物种较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两季测区西南部和湾顶靠岸水域物种较单一,多样性指数低。 调查期间,浮游动物以近岸暖水种和近岸暖温水种为主,同时还出现一些适温适盐较高的暖水种。反映了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海峡暖流混合水对测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状况。 ④潮下带底栖生物 春秋两个航次调查中,春季共有大型底栖生物78种,秋季共记录到112种,两季均以环节动物所占种类数最多;其次节肢动物。春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达565 个/m2,秋季平均栖息密度为535 个/m2,春秋两季大型底栖生物的平均密度为550个/m2。 春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30.60g/m2,秋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0.20g/m2,两季均值为25.4g/m2。两季调查中各站生物量分布均相差很大,大多数站位生物量都不大。 春季调查海域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为3.21,介于1.24~4.48,,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为0.75,种类丰富度d的平均值为3.19,优势度D的平均值为0.22。秋季调查海域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为4.03,介于3.06~4.76,物种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为0.84,类丰度指数d的平均值为4.64,优势度指数D的平均值为0.11。 ⑤潮间带底栖生物 春秋两个航次调查中,春季共鉴定种类136种,秋季为84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三者构成潮间带生物主要类群。4条断面种数和种类组成不尽相同。 春秋两季泥沙滩潮间带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304.0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7198个/m2。其中,春季平均生物量261.9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99个/m2;秋季平均生物量346.1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597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甲壳动物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甲壳动物居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春秋两季泥沙滩潮间带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7.5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10个/m2。其中,春季平均生物量20.4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45个/m2;秋季平均生物量14.6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74个/m2。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以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栖息密度同样以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中潮区最大。 ⑥鱼卵仔稚鱼 春季调查共记录浮性鱼卵和仔稚鱼13种(含未定种),秋季为7种;春季主要种类是鯷科的中颌棱鯷、和石首鱼科的鱼卵,秋季为笛鲷。 春秋季本海区的鱼卵和仔鱼数量均值分别为132.24ind/100m3和0.58ind/100m3;其中,春季本海区的鱼卵和仔鱼数量均值分别为175.68 ind/100m3和0.15ind/100m3,秋季鱼卵的平均数量为88.8 ind/100m3,仔稚鱼平均为1.0 ind/100m3。 分布上,春季鱼卵高数量密集区位于测区东南部即可门至新澳之间的水域。仔稚鱼仅在测区的南部水域少量出现;秋季鱼卵高数量密集区位于测区东北部和南部水域,仔稚鱼主要密集于测区西南部水域。 本海区仍有一些鱼类在此栖居和繁殖。尤其是测区的东南部和湾口水域鱼卵较丰富,而且从所获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看,为浅海小型鱼类。 ⑦游泳动物 春秋两次调查中,春季张网调查共鉴定出游泳动物种类76种,秋季共记录46种。从适温性看,春季调查以暖水性鱼类最多,有33种,暖温性鱼类20种;秋季调查以暖水性鱼类最多,有22种,暖温性鱼类11种。 从渔获种类分析,春季重量最大的是叫姑鱼,总渔获重量达6.0kg,占渔获物总重量的28.0%,平均网产0.6kg。其次为大黄鱼,渔获重量为2.3kg,占10.9%,平均网产0.2kg,其它的主要种类还包括日本蟳、海鳗、髭缟虾虎鱼、鮸鱼等种类,其总渔获重量都超过1kg。秋季重量最大的是叫姑鱼,总渔获重量达7.5kg,占渔获总重量的45.8%,平均网产0.8 kg。其次为哈氏仿对虾,渔获重量为1.5kg,占8.8%,平均网产0.1kg,其它的主要种类还包括日本蟳、海鳗、大黄鱼等种类,其总渔获重量都超过1kg。 从渔获尾数分析,在渔获种类中,春季尾数数量最大的是叫姑鱼,其渔获尾数为173ind.,平均每网17ind.;其次为条尾鲱鲤;秋季数量最大的是叫姑鱼,其渔获尾数为730 ind.平均每网73 ind.;其次为哈氏仿对虾。 春秋两季评价海域石首鱼科的资源密度约为681.781kg/km3,37367ind./km3,两季石首鱼科种类都以叫姑鱼为主,其余种类资源密度较小,各种渔获物都以幼体为主。 资源密度计算结果显示,春秋两季所有游泳动物的相对资源密度和尾数相对密度分别约为1433.2kg/km3和98950 ind./km3。 (4)海域生物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012年5月生物质量监测是2012年5月水质监测站中的1号和12号站位,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25日(大潮期)。2012年10月生物质量监测是2012年10月水质监测站中的7号、10号和17号站位,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0日(大潮期)。 监测项目包括:汞、镉、铅、砷、铜、锌、石油烃等8项;采集样品为扇贝、鲍鱼、牡蛎、白对虾和菲律宾蛤。 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5月调查中评价海域中的扇贝铜、铅、砷和石油烃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它参数均超过了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鲍鱼体内的各物质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标准值;而牡蛎中铜、铅、锌、镉指标均出现超标。 2012年10月调查中评价海域中的菲律宾蛤铜和石油烃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它参数均超过了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白对虾体内的各物质含量均符合《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标准值;而牡蛎中除石油烃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指标均出现超标。 综上所述,评价海域的牡蛎、扇贝以及菲律宾蛤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超标,根据卢超华等的研究:这可能与牡蛎等双壳类动物能产生金属硫蛋白,金属硫蛋白能牢固地结合大量的重金属有关,从总体上看,评价海域的生物质量一般。 (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引用本院编制的《福州港罗源湾港区牛坑湾作业区1#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委托福建力普检测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7日~13日在大澳、新澳村、廪尾村、下莲自然村、牛坑村和牛坑湾1#泊位等地进行了为期7天的大气质量现状调查,调查点位见图2-4。 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TSP。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如0。从表中可见,6个监测点位的SO2、NO2、PM10、TSP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标准,均未出现超标情况,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表2-10 监测结果统计及分析 (6)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根据我院委托福建力普检测有限公司对该项目所在地的现状噪声监测结果,如表2-11,声环境质量可以达到3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即昼间65 dB(A)、夜间55 dB(A)。 表2-11 电厂重件码头噪声监测结果
图2-5 噪声监测点位图
图2-4 大气监测点位图 9、环境保护目标 (1)海域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 根据罗源湾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及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结合海洋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查结果以及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和工程特点,确定评价海域水环境及生态保护目标如表2-12。 表2-12 环境敏感目标分布表 (2)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为评价范围内的新澳村和廪尾村,具体位置见图2-5。 图2-7 大气环境敏感目标图
图2-6 海域环境保护目标位置示意图
10、工程区域海域使用现状 根据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海域使用权权属,结合现场调查,本项目周边海域的用海活动由北往南依次为:浅海养殖(网箱养殖和海藻类养殖)、牛坑湾填海项目、牛坑湾填海项目海堤工程、华能电厂规划区域及海侧取排水管、废弃制冰厂及加冰码头、本项目高潮带区域的废弃鲍鱼养殖厂、将军帽散货仓储中心工程、将军帽作业区15#泊位工程、罗源湾航道及锚地、可门作业区1-7#泊位工程、21-24#泊位工程、可门火电厂项目等(见图2-7),现场调查照片见照片。总体而言该海域开发强度较高,主要有港口航运仓储及、电厂和养殖等类。
图2-7项目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
三、工程分析 1、项目建设由来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经营和管理大型发电厂,公司电厂广泛分布在国内十九个省、市和自治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拥有权益发电装机容量56572MW,可控发电装机容量62756MW。 2010年国资委批准同意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包含罗源电厂(原福建罗源电厂一期#1、#2机组2×660MW工程)在内的鲁能罗源湾所有产权。福建罗源电厂一期#1、#2机组2×660MW工程名称变更为华能罗源电厂工程,规划容量2×660MW+4×1000MW,一期工程建设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装置、脱硝装置,并留有扩建条件,年耗煤量约279.8万t。电厂工程计划于2013年12月开工,1#机于2015年12月投产,2#机于2016年3月投产。由于铁路公路联运目前不具备运输工程重大件的条件,所以电厂主机大件设备及其他辅机大件运输需要通过水陆联运方式解决。因此华能国际拟在电厂南侧小湾口内建设一个3000吨级重件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7.5万吨/年,电厂建设期用于运输电厂重件与其他设备,电厂运营期间用于装卸电厂脱硫辅料石灰石。 2013年5月,本项目获得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与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预审意见,意见中同意项目的选址及规模。罗源县海洋与渔业局对项目用海进行了预审,于2013年11月以罗海渔函[2013]24号文原则同意开展项目用海申请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等规定,建设单位委托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项目建设方案 (1)工程建设规模 本工程为依托华能罗源电厂工程配套建设的重件码头工程,码头等级为3000吨级,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7.5万吨/年。电厂建设期用于运输电厂重件与其他设备,电厂运营期间用于装卸电厂脱硫辅料石灰石。水工建筑物包括1座重件码头和1座重件引桥。 劳动定员:本工程建成后,码头操作及装卸作业人员为22人,其中司机18人,装卸工人4人。 作业天数:码头作业天数316天。
日作业班制及小时数:三班、24小时 (2)总平面布置 本工程由码头、及引桥组成。码头前沿线布置于电厂南侧小湾口外,走向与水流方向基本平行。码头平面布置见图3-1。 码头总长138m,考虑作业车辆调头考虑需要,东段码头局部加宽,形成L型布置。西段长113m,宽18m,东段长25m,宽23m,码头面高程+9.50m。 码头通过引桥与后方电厂陆域西北侧突出段相连接,引桥位于码头西端,引桥长53m,宽9m,由引桥高程为+9.50m。引桥与码头连接处布置15m×15m的展宽角,引桥与码头交角为100°。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范围宽度按设计船型2倍船宽考虑,按最大设计船宽16.6m计算,取为33.2m,可以满足3000DWT船船靠泊需要,面积约0.57万m2。 回旋水域布置在码头前方,直径按设计2倍船长计算,取回旋圆直径216m,可以满足3000DWT调头要求,面积约7.6万m2。 (3)主要建筑物结构、尺度 ①其他尺度 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 211-99)及《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 211-99)局部修订(设计船型尺度部分),本项目设计代表船型见表3-1。 表3-1设计代表船型主要参数表 本工程码头前沿设计底高程取为-6.70m。回旋水域的设计水深与航道设计水深一致,取为-6.70m。回旋水域天然水深满足设计水深。 规划进港航道为罗源湾北航道,北航道有效宽度为200~300m,设计底标高-12.0~-26.0m。满足5~30万吨级散货船单向全潮航道; 本工程航道的通航密度很小,航道按单向航道设计,航道宽度取90m。本工程可利用现有航道进出港,无需疏浚。 港区锚地设置在湾口可门锚地。 ②码头结构方案 码头为引桥式布置,基础部分由1排4列沉箱组成,东端加宽段考虑岩面较高,局部改为重力式方块结构,改由2排2列方块组成。沉箱长9m,宽12.1m,底高程为-7.1m,顶高程为6.5m。沉箱间净距为15.6m,其下为2.4~15.3m厚的块石基床,以砾砂和中风化花岗岩为持力层(局部需开挖清除砾砂层内的淤泥质土软夹层),其上现浇横梁、胸墙,搁置预制长度为15.56m、高度为1.25m的单孔预应力箱梁。箱梁之上为现浇面层、磨耗层。码头断面见图3-2,3-3。 ③引桥结构方案 引桥分2跨空心箱梁布置,引桥由排架和上部结构组成。排架由重力墩和帽梁组成,基础采用9.0m长×2.6m宽方块堆起而成;排架间距为16m。空心板梁单个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为1400mm(宽)×1230mm(厚),单孔,孔径650mm(高)×870mm(宽)(100mm×100mm倒角),构件预制长度为14.96m。 引桥与码头相接处,布置展宽角,尺寸15m×15m,设置预制渡板搁置在码头后沿和引桥帽梁之间。 在引桥起始位置(引桥与护岸相交处),设置车辆限速(15km/h)限重(30t)标志牌一座。引桥断面见图3-4。 (4)配套工程 ①港区交通 码头通过引桥与电厂道路相连,电厂道路进场道路包括罗源县廪尾村至小澳码头进场道路、华能福建罗源电厂进厂道路两部分。 本港区无道路、铁路设计内容,通过电厂道路与外界连接。 ②供电及照明 本工程为罗源湾火电厂配套设施重件码头,码头的供电电源拟接自电厂的厂用电的6kV侧出线开关柜,接入点位于引桥末端和电厂边界交界处。根据用电设备电压要求,本工程供电电压分别为6kV及380/220V。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以地面为规定照度的平面,码头及堆场一般照明照度标准为15lx。为满足大面积照明的需要,室外照明主要采用高杆灯照明。照明灯具均采用高效节能型高压钠灯,单灯功率因数补偿值要求0.9以上。 ③通信 本工程为新建码头,码头建成后为后方电厂服务。后方电厂各通信系统比较完善,本工程通信拟依托后方电厂各通信系统解决。 本工程通信内容主要包括电话通信、无线通信、工业电视系统及综合传输线路。 ④机修 港区设备机械修理及维修依托社会解决。 ⑤生产及辅助建筑 本工程所需办公面积约为200m2。依托电厂综合办公楼解决,不另行建设相应办公用房。材料工具堆存也结合电厂考虑,并不另行建设。需在与电厂接口处电厂侧布置门卫值班室约15m2,门卫值班室由电厂建设不考虑在本工程内。 ⑥供水 本工程给水水源由电厂管网供给,供水水质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供水水压要求在0.25~0.35MPa。港区给水管网直接与电厂给水管网相连,接入点位于引桥与陆域交接处。管网呈支状布置,管网上设有室外地上式消火栓,码头前沿设船舶上水栓,间距不大于50m,上水栓口径为65mm。本工程明装给水管管径为DN200~DN100,采用外镀锌内衬环氧树脂钢管,采用沟槽式连接方式。 港区用水主要包括船舶用水、生活、生产用水、环保用水、消防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等。各项用水量见表3-2。 表3-2 本工程用水量表
⑦排水 港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放。考虑到本工程装卸货种为石灰石,码头面产生的径流雨水经雨水明沟收集后用潜水泵加压提升排至后方电厂处理。 码头面等冲洗污水,经排水沟收集后,通过水泵提升至后方电厂生产污水处理站处理。 港区办公场地依托后方电厂综合办公楼,港区工作人员生活污水进入电厂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 机修含油污水经收集后送至后方电厂的油水分离设备进行处理。 ⑧消防 本港区消防依托电厂消防力量。 由于本工程陆域总面积<100hm2,根据港区建设规模与储存货种的种类,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相关规定的要求,同一时间按发生次火灾考虑,火灾危险性定类为丙戊类。 根据占地面积、货种等情况,港区同一时间按发生一次火灾考虑,以码头为发生火灾最不利情况,其消防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2h。经计算最大时消防用水量为72m3/h,一次消防用水量为144m3。 给水管网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合一的给水系统,在明装支状给水管网上设置SN65消火栓,间距在50m内。 各大型装卸机械司机室均配有干粉灭火器材。 3、工艺流程 (1)货种及运量 660MW建设期重大件:最重件500KV主变压器为390t,最长件汽机房行车为32m,详见表3-3。二、三期1000MW建设期重大件:最重件主变压器(三相)为542t,最长件锅炉大板梁为43m,详见表3-4。 电厂生产辅料:接卸石灰石7.26万吨/年。 表3-3 660MW重大件参数及配车型式表 表3-4 660MW重大件参数及配车型式表 (2)工艺方案 本工程的装卸工艺设计主要包括重大件接卸和辅料的接卸船作业和水平运输作业。货物考虑在电厂设置专用石灰石仓,本工程不再设置专用堆场。 根据重大件装卸设备的不同本阶段考虑两个工艺方案,方案一重大件的接卸采用浮吊配合履带吊进行,方案二重大件的接卸采用桅杆吊。 方案一 a、重大件接卸 根据电厂建设时重大件的重量和尺寸,本工程重大件的接卸考虑租用浮吊或履带吊的方式进行,重大件设备重量在240t~400t范围内,选取500t级浮吊;重大件设备重量在168t~240t范围内,选取300t级浮吊或履带吊;重大件设备重量在168t范围内,选取210t级浮吊或履带吊。 重大件的水平运输牵引车根据重量不同考虑采用双机牵引和单机牵引两种形式,主牵引车选择奔驰4850型,其最大牵引力达30t,辅牵引车选择德国曼TG-A33.462型,其最大牵引力达20t。水平运输平板车考虑采用串接式全液压悬挂、全液压操控转向平板车组,并根据需要配载运输托架,保证每根轮轴均匀受力和良好的分载效果。牵引车和平板车均考虑租用的形式,厂区不考虑采购。 b、电厂辅料的装卸 本工程除了先期考虑重大件的接卸外,后期营运期需考虑电厂辅料石灰石的接卸作业。 由于本工程营运期的运量较小,总共只有7.26万t,不足以建设专业的卸船码头,因此,码头装卸工艺设备考虑通用性较强的门机进行石灰石的接卸作业,根据货种、运量及船型情况,码头考虑配置1台10t门机(配抓斗);石灰石的卸船需配合移动漏斗和自卸汽车进行,清仓由人工辅助完成。 电厂至码头的水平运输由自卸汽车完成。 方案二 重大件的接卸采用500t桅杆吊进行,根据重大件运输船型及码头布置,桅杆吊最大工作幅度取25m,桅杆吊考虑租用。 其他装卸工艺方案及设备与方案一相同。 (3)装卸机械设备配置 根据吞吐量预测和装卸船、装卸车所配作业线数,以及所配置装卸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本工程主要装卸设备规格及数量见表3-5。 表3-5 主要装卸机械设备配置表 4、施工方案 (1)施工工序 主体工程施工主要工序为:清淤及基槽挖泥(炸礁及清渣,如有)→基床抛石→夯实及整平→沉箱(提前预制)驳运、安放→箱内抛开山石→箱顶部碎石、素砼层→浇筑帽梁或胸墙等上部砼→上部构件安装)→码头面层结构施工。 ①清淤及基槽挖泥和炸礁:码头区域首先采用耙吸船进行清淤至残积土层,再采用8m3抓斗式挖泥船挖基槽,配500m3以上自航泥驳运输到指定抛泥点抛泥。根据勘察结果,在码头两端后沿有约1000方炸礁量,其水深约25m;采用水下钻孔炸礁,爆破层厚度5.0m内,进行水下清礁。 ②基床抛石、夯实及整平:码头基床抛石为10~100kg块石。陆域一侧开始,遵从基槽挖泥顺序施工,抛填过程中随时进行水深测量,绘制水深图,以便指导抛填量和抛填部位,抛填需要在立面厚度上分层、水平方向分区进行施工。基床夯实厚度则不宜过厚,原则上以2m为一层。夯实后,需补抛处进行补抛,补抛后进行锤击满夯,然后进行基床整平(粗平→细平)。本工程码头施工时基本为无掩护水域,冲击能取为150kJ/m2。 ③沉箱预制、吊装、驳运及安放:拟租用、改造周边邻近沉箱的预制场,500t以下的沉箱4个、方块75块。 为保证沉箱的预制质量,模板采用分层模板,内、外模与砼逐层交替上升浇筑成型的工艺。砼浇注采用泵送的方法。 预制沉箱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气垫溜放、起重船协助半潜驳下水,拖轮拖带半潜舶运输至现场安装。安放沉箱必须准确定位,保证安放位置的精确性。整个沉箱安放过程中,应采取防碰撞措施,加强箱壁保护,安放后沉箱上布设明显标志,以防过往船只撞坏沉箱。 ④内抛填:沉箱安放后立即进行箱内的填开山石工作。沉箱箱格内回填过程中,注意相邻仓格高差不能超出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标高后采用带吊机的驳船抛二片石和碎石垫层。 ⑤胸墙、帽梁等上部砼浇筑:箱内抛填碎石垫层及码头后回填达到设计标高后,采用陆上砼泵车浇筑素砼垫层、胸墙等上部结构。同步安装预制箱梁。胸墙浇筑时管沟、系船柱块体同时成形。系船柱底座螺栓、护舷螺栓等在浇筑砼时预埋。 (2)施工进度安排 本工程安排总工期为6个月。水工工程是控制本工程工期的主要因素。码头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如下: ①2014年2月开工建设; ②2014年2月~2014年8月,完成沉箱施工、预制构件制作及安装,上部结构浇注和接卸设备安装,码头主体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③2014年9月,重件码头建成投入使用。
图3-1 总平面布置图
图3-2 码头结构断面图(西段) 图3-3 码头结构断面图(东段) 图3-4 引桥结构断面图
5、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1)施工期入海悬浮泥沙量 ①基槽挖泥及炸礁工程量 表3-6 基槽挖泥及炸礁工程量 ②疏浚物倾倒去向 本项目基槽挖泥倾倒去向为三沙湾疏浚物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以119°56'10”E,26°26'00”N为中心点,0.5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面积约为0.785km2。
图3-5 三沙湾疏浚物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位置图 ③基槽挖泥、水下炸礁悬浮物源强估算 a、基槽挖泥源强 本工程在码头基槽需进行挖泥作业(挖泥方量约35.68万m3),本工程拟采用8m3抓斗式挖泥船进行施工。挖泥过程水下挖泥悬浮泥沙发生量按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提出的公式进行估算。 式中:Q——挖泥作业悬浮物发生量(t/h); |